撈針
2011/05/27 1 則迴響
搜尋
唐代詩人李白「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的典故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但在現今的資訊汪洋中,即使我們有恆心,也不一定能夠在大海中撈到所要的針。
你或許會問:「我們的資料早已放在網站上,讀者只要到我們的網站瀏覽一下,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容許我反問一句:「你是如何搜尋資料的呢?」有些情況下,你或許會造訪某一特定網站;但更多情況下,你可能只是快速地在Google或Yahoo中輸入一些關鍵字詞開始你的搜尋工作。你為何會期望讀者跟你不一樣呢?
在〈期望〉一文中,曾提及從「到我這裡來」和「到你那裡去」的範式轉移,提醒資訊發佈者不可守株待兔,而要主動出擊,到受眾出沒的社交媒體中去,才能令受眾有機會接觸到有關資訊。這種情況在搜尋資料時更是明顯,受眾即使知道只要去某個網站就能找到所需資料,也可能不願花精神去記憶網址。因此,資料是否以可被搜尋的形式(Searchable)儲存和發佈就變得極其重要。
吊詭
你或許又會問:「我們不是有很多搜尋工具可以使用嗎?Google、Yahoo等等可都是很有用的工具呀!」誰說不是呢?和以前相比,我們現在要尋找資料,確是比以前方便,但大前提是這些資料必須是以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形式被放在網站上。有哪些是不可或不容易被搜尋的形式?看看以下幾個很典型的例子:
例子 | 分析及建議 |
圖像/相片、影音資料、以掃描或圖像/相片轉檔的PDF |
|
|
|
Flash的迷思 |
|
大家都已經習慣生活於多媒體的世界,但諷刺的是,多媒體雖能豐富我們的體驗,但同時卻限制了我們搜尋資料的能力。如果人家無法找到你的資料,體驗再豐富也只會變成徒勞無功。
作為資訊發佈者,我們在選擇資訊發佈形式時,除了顧及受眾對多媒體的期望外,有否考慮到令資料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重要性呢?如何能取得平衡呢?下次續談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影片:15 second search tip: Time
2. 華人教會網絡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
(原文在2011年5月27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引用通告: 撈針|精華篇 « OneSlide@漁翁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