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
2013/11/15 1 則迴響
活用衍生原則:核心貫徹一致、定位清晰適切、彰顯獨特個性,可讓福音與牧養材料發揮不一樣的果效。
面對多元的世界,以單一的形式發佈資訊已不能滿足多元化的需求。然而,在資源緊絀的壓力下,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如何能夠善用資源以取得更大果效呢?筆者嘗試從衍生的角度與讀者共同思考探討。
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2011/12/09 2 則迴響
(引言:新媒體平台為推動福音工作提供很大的靈活性,但要善用這些平台,必須了解不同媒體平台的特性。)
隱藏代價
驟眼看來方便快捷的事物,當我們細心思想一下,就可能會發現我們只是以另一種形式付出代價。飲用瓶裝水和使用社交媒體的自動連結及更新功能發佈資訊,都是看來方便,卻在另一方面付出極大代價。
美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專案項目,叫作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把很多事物的隱藏代價以生動有趣的動畫表達出來,讓我們看清「便捷」背後的真正代價。我最先接觸到的是一段叫作The Story of Bottled Water 的影片,在當中看到一瓶用不上兩分鐘就能喝完的瓶裝水,從製造到成為垃圾,整體社會付上鉅大的隱藏代價。
有不少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都因隨新媒體平台的日益普及,開始運用這些平台作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然而,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像飲用瓶裝水一樣,為了一時的「便捷」而忽略隱藏代價,結果影響努力事奉的成果。
影片:The Story of Bottled Water (2010)
了解媒體
舉例來說,在YouTube發佈了影像資料後,希望進一步透過Facebook與受眾連繫,不少人(包括筆者自己)會被YouTube平台與Facebook自動連結功能吸引,讓YouTube在影片成功上載後,自動發佈更新資料到Facebook。其他平台如WordPress及Tumblr等皆提供類似的功能。但「便捷」的背後有兩個重要的隱藏代價。
第一,經自動發佈到Facebook的資料,只有讚好(Like)功能而沒有分享(Share)功能。讀者雖可在Facebook直接觀看影片讚好,但要分享給自己的親友,則必須前往YouTube網站才可找到分享功能。對於不明就裡的讀者,很可能會就此作罷,不作分享,令影片被進一步分享傳播的可能性大受限制。
第二,經YouTube自動發佈的影片,其文字顯示部分會自動採用影片的題目及詳細資料。這個作法看似省事,但要知道不同媒體平台有其不同特性,YouTube上的文字部份可能會用較詳盡的資料,但在Facebook發佈資料卻必須細心剪裁,讓讀者用很短時間就能了解。這當中的分別,可說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另一個常見例子,是把Facebook 專頁與Twitter戶口連結起來,讓Facebook專頁自動把更新發佈到Twitter,卻沒有留意這兩個平台間的差異。由於Twitter平台有140個字元的限制,因此Twitter會自動選取在Facebook發佈資訊的意見(Comment)部份,成為Twitter的訊息,再附上縮短了的超連結(hyperlink)。如果在處理Facebook資訊發佈時沒有留意這點,就會出問題。筆者在早期運用這個功能時就曾中伏,在意見部份只附上該期文章的相關經文,沒有加上文章日期和題目,結果Twitter中的訊息就只能看到經文及超連結,而不知該訊息是關於一篇新文章!下圖顯示兩個不同例子,前面是錯誤示範,後面是正確示範。
這些例子都提醒我們在運用新媒體平台推動福音及牧養工作時,要透徹了解媒體平台的特性,並多方嘗試,從用者角度細心觀察。「方便快捷」必須從用者角度定義,如果只求行政運作便捷,忽略對用者的影響,就會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傳道書八章5節下)
延伸閱讀:
1. 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
2. How-To@Mashabl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 |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
(原文在2011年12月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