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

(引言:新媒體平台為推動福音工作提供很大的靈活性,但要善用這些平台,必須了解不同媒體平台的特性。)

隱藏代價

驟眼看來方便快捷的事物,當我們細心思想一下,就可能會發現我們只是以另一種形式付出代價。飲用瓶裝水和使用社交媒體的自動連結及更新功能發佈資訊,都是看來方便,卻在另一方面付出極大代價。

美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專案項目,叫作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把很多事物的隱藏代價以生動有趣的動畫表達出來,讓我們看清「便捷」背後的真正代價。我最先接觸到的是一段叫作The Story of Bottled Water 的影片,在當中看到一瓶用不上兩分鐘就能喝完的瓶裝水,從製造到成為垃圾,整體社會付上鉅大的隱藏代價。

有不少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都因隨新媒體平台的日益普及,開始運用這些平台作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然而,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像飲用瓶裝水一樣,為了一時的「便捷」而忽略隱藏代價,結果影響努力事奉的成果。


影片:The Story of Bottled Water (2010)

了解媒體

舉例來說,在YouTube發佈了影像資料後,希望進一步透過Facebook與受眾連繫,不少人(包括筆者自己)會被YouTube平台與Facebook自動連結功能吸引,讓YouTube在影片成功上載後,自動發佈更新資料到Facebook。其他平台如WordPress及Tumblr等皆提供類似的功能。但「便捷」的背後有兩個重要的隱藏代價。

第一,經自動發佈到Facebook的資料,只有讚好(Like)功能而沒有分享(Share)功能。讀者雖可在Facebook直接觀看影片讚好,但要分享給自己的親友,則必須前往YouTube網站才可找到分享功能。對於不明就裡的讀者,很可能會就此作罷,不作分享,令影片被進一步分享傳播的可能性大受限制。

第二,經YouTube自動發佈的影片,其文字顯示部分會自動採用影片的題目及詳細資料。這個作法看似省事,但要知道不同媒體平台有其不同特性,YouTube上的文字部份可能會用較詳盡的資料,但在Facebook發佈資料卻必須細心剪裁,讓讀者用很短時間就能了解。這當中的分別,可說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另一個常見例子,是把Facebook 專頁與Twitter戶口連結起來,讓Facebook專頁自動把更新發佈到Twitter,卻沒有留意這兩個平台間的差異。由於Twitter平台有140個字元的限制,因此Twitter會自動選取在Facebook發佈資訊的意見(Comment)部份,成為Twitter的訊息,再附上縮短了的超連結(hyperlink)。如果在處理Facebook資訊發佈時沒有留意這點,就會出問題。筆者在早期運用這個功能時就曾中伏,在意見部份只附上該期文章的相關經文,沒有加上文章日期和題目,結果Twitter中的訊息就只能看到經文及超連結,而不知該訊息是關於一篇新文章!下圖顯示兩個不同例子,前面是錯誤示範,後面是正確示範

https://twitter.com/#!/netfishcc/status/74710249579352064
https://twitter.com/#!/netfishcc/status/135357952751177728

這些例子都提醒我們在運用新媒體平台推動福音及牧養工作時,要透徹了解媒體平台的特性,並多方嘗試,從用者角度細心觀察。「方便快捷」必須從用者角度定義,如果只求行政運作便捷,忽略對用者的影響,就會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傳道書八章5節下)

延伸閱讀:
1. The Story of Stuff Project
2. How-To@Mashabl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12月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精髓

(按:適逢香港書展,筆者出席福音證主協會「Like者得禮」傳送正能量大行動啟動禮,分享「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因此今期加插「號外篇」,把當日分享重點作一整理及總結。)

信徒三招

社交媒體上百花齊放,分享方式各有不同。作為基督徒,肩負把福音傳到地極的大使命,我們怎樣才可做到「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呢?在此跟大家分享其中三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參與」:第一,是親身參與。對於不熟悉的事物,我們常常會有一重心理障礙,只是站在旁邊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卻缺乏親身體驗。沒有親身體驗,不能真切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特點與限制,亦不會明白箇中奧妙。如果你沒有試過分享資訊被朋友「讚好」(Like)的經驗,你只會質疑「讚好」(Like)有甚麼意義,而絕不會明白那微小動作帶來的鼓勵作用。更甚者,如果只從媒體上看報導,更容易形成「這些是電腦人/年青人的玩意兒」、「這簡直就是上網成癮」等等的誤解。有了親身體驗,慢慢就會明白在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潛規則,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有了基礎理解,才能進一步思考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為福音和牧養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慎行」:第二,要做個良好網民。有不少人會為了引起朋友注意或誤中一些商人的推廣陷阱,用Tag把朋友標示在一些與他無關的圖片、影片、文章或連結中。有些人不會太介懷被朋友強Tag,或只是默默把Tag刪除;但有些人則會對這種做法很反感,結果本來想聯繫感情,最後卻變成傷感情!尊重你的朋友,在Tag朋友前先想一想大家的交情和對方的意願,不要想Tag就Tag。同時,在社交媒體上要展示真我,因為社交媒體是現實生活中社交關係的延伸,當中的聯繫是可信任的聯繫(Trusted Connection)。朋友看見你在現實生活與社交媒體上展示兩副不同面孔,對你的信任自然就會打折扣。如果你不尊重朋友,又得不到朋友的信任,結果就是你的公信力受損,即使你發放具有生命意義的福音與牧養資訊,朋友們也會因為對你缺乏信任而不理會這些資訊。

「靈巧」:第三,要作一個精明的分享者。運用動人的相片、精簡的文字、簡潔易讀的格式,並方便你的朋友作進一步分享。一張好的圖片勝於千言萬語。同時,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時間是稀有資源,注意力是寶貴資產,你如果不能用簡潔文字引起注意與興趣,更多文字只會令朋友的「自動過濾系統」加速運行!


影片:俞真(Calvin) -「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

生命見證

有了親身體驗,在社交媒體上作個良好網民,再加上精明的分享方式,這就具備了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的基本條件。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最重要的關鍵是用自己的生命作見證。

坊間有很多關於社交媒體的討論,當中有兩類很流行的看法。第一類是科技看法,他們會從技術角度看社交媒體;第二類是市務推廣看法,認為社交媒體是推廣宣傳的金礦。

然而,筆者卻認為社交媒體是鞏固、深化、延伸現實世界社交關係的平台。以往我們溝通要同步(如見面、通電話等),但因時間有限,空閒時間亦不一,所以生活節奏反而容易脫節。社交媒體以非同步的方式補足我們的溝通,反而令我們彼此之間的生活聯繫更緊密。因此,社交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廣大的空間把福音和牧養資訊傳揚出去,只要以真誠的態度貫徹始終地作生命見證,信仰帶來的生命轉變自會展現上帝的榮耀與福音的寶貴!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7月2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身教

由我做起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記載了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叫「謝公教兒」。 故事的主人翁謝公,就是東晉時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謝安。內容說謝公夫人問謝公,為何沒有看見他教導孩子,謝公回答說自己常常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身教相較於言教,往往更有說服力。

社交網絡為教會及基督教機構提供平台,加強與會友、支持者、合作伙伴等的溝通與連繫。只要稍為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教會或機構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訊息,但似乎乏人問津,無人「讚好」。當然,這與該教會或機構的支持者使用社交網絡的習慣不無關係。然而,教會或機構本身的同工呢?就教會或機構分享訊息而言,有誰比教會或機構本身的同工更明白該訊息背後的意義呢?有誰比他們更有動力去分享推動,令訊息廣傳呢?最明白及理應最支持這件事的人,都沒有以行動參與分享,肯定令說服力大為失色!

大學》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傳福音及推動機構異象的角度看,福音及異象推動者本身的核心成員是最先要推動的,然後到支持者,再到對福音及異象未有認識的群體。如果教會或機構上下一心,人人抱著「推動異象‧由我做起」的態度,每出一項訊息更新,自家同工身體力行,率先讚好支持,產生的果效肯定會不一樣。

社交網絡的溝通模式首重真心分享,所以這裡講的支持,絕非公式化動作,而是真心認同福音使命與機構異象的自發支持。這種行動上的支持不單可以成為榜樣,提醒其他弟兄姊妹效法,亦會令該訊息在「熱門動態」中排名提高,讓其他人有更多機會看到該訊息!

息息相關

以身作則,由我做起只是第一步。在社交網絡多層面、多元化、多向度的溝通模式中,要令對方感受到與自身的關聯性才是令榜樣成為效法對象的關鍵部分。

德國福士汽車在2009年籌辦了一個有趣的比賽專案,叫「趣味理論」(「The Fun Theory)。該專案旨在具體實踐透過有趣的方式令人們改變行為,為好事出力。其中一個參賽作品「鋼琴樓梯」(Piano Staircase),運用充滿想像力的方式令接近七成的使用者自願捨棄扶手電梯而用樓梯,為保護環境出力:

影片:鋼琴樓梯(Piano Staircase)

「鋼琴樓梯」令行為改變的原因似乎在於「趣味」,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在於「趣味」令「鋼琴樓梯」與使用者之間產生關聯,而「趣味」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比使用扶手電梯節省的氣力來得重要,結果形成行為上的轉變。

看完這個有趣的例子後,會否為你在社交網絡環境中實踐身教帶來進一步的啟迪?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翰福音十三章15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謝安
2. 維基百科:大學(著作)
3. TheFunTheory.com
4. Piano Staircas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0月2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