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 由心出發

人的工作從來都需要長期努力,人的溝通關係不在於量產,而在於深耕細作。好比千里之行,一旦起步,面對的就是漫漫長路,看不到盡頭。新媒體帶給教會、福音機構的,到底是危機還是契機,取決於是否由心出發:傳揚福音的決心,關顧牧養的愛心,服侍別人的熱心。筆者嘗試以馬拉松長跑作比喻,和讀者從定位、優次及個性三方面共同思考教會如何以新媒體配合牧養事工。

人的工作從來都需要長期努力,人的溝通關係不在於量產,而在於深耕細作。好比千里之行,一旦起步,面對的就是漫漫長路,看不到盡頭。新媒體帶給教會、福音機構的,到底是危機還是契機,取決於是否由心出發:傳揚福音的決心,關顧牧養的愛心,服侍別人的熱心。筆者嘗試以馬拉松長跑作比喻,和讀者從定位、優次及個性三方面共同思考教會如何以新媒體配合牧養事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的工作從來都需要長期努力,深耕細作。教會傳揚福音、牧養信徒、凝聚團契、敬拜教導等皆是人心培育的工作,好比千里之行,一旦起步,面對的就是漫漫長路,看不到盡頭。

溝通是讓人心互動連繫的關鍵。從以往的面對面溝通,到後來透過電話溝通,再到現在透過多元化的新媒體溝通,溝通的形式和方式不斷增加和演進,出現的不是取代,而是持續不斷的鞏固、深化和延伸。對教會來說,既是滿載挑戰的危機,也是機遇處處的契機。筆者嘗試以馬拉松長跑作比喻,和讀者從定位、優次及個性三方面共同思考教會如何以新媒體配合牧養事工。

定位(Positioning):鞏固、深化、延伸

「你為甚麼想跑馬拉松?想跑全馬、半馬還是十公里?」簡單的問題卻令人反思。不同距離的長跑所需預備和練習的方法不同,一旦弄錯定位,就會用錯方法,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跟弟兄姊妹討論如何運用新媒體協助事工,我常會問:「為甚麼想用新媒體?」原因繁多,不一而足。然而,普遍的情況是大多未有想清楚新媒體在其事工中的定位,結果往往會本末倒置,效果不彰。

思考定位要先從事奉的本質入手。教會做的是人心的服侍,溝通是讓人心互動連繫的關鍵,新媒體的出現實際上是提供新的方法和形式,以鞏固、深化和延伸溝通,絕非單純是技術工具。筆者見過不少情況,新媒體都被定位為技術工具,然後委託技術人員跟進,但主要的決策同工卻沒有深度參與,最後自然做不到應有的效果。

舉例來說,關顧工作不易為。過去教會中的會眾溝通以同步模式(如見面、通電話等)為主,但因時間有限,空閑時間不一,所以生活節奏反而容易脫節,教牧、團契導師和小組組長對此必定深有體會。傳福音及牧養生命著重面對面的直接溝通,但時間不足卻令他們難以有足夠的交流互動,造成牧養與支援上的困難。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卻提供更多元形式的交流,而且不必同步,例如透過臉書(Facebook)了解近況,於是大家見面時,已經知道對方的近況,就可善用時間作更深度的交流和牧養,有效紓緩同步溝通時間不足的問題,達到鞏固關係、深化溝通和延伸牧養三重效果。

溝通是教會服侍的關鍵;新媒體就是鞏固、深化和延伸溝通的潤滑劑。定位清晰,在衡量優次時就可準確拿捏分寸。

優次(Priority):策略、融入、共建

在長跑訓練中,如果以全馬為目標,一開始就要周詳計劃,訂下目標時間、練跑、長課、要休息以免過勞受傷等皆要全面顧及。為了爭取充足練習時間,惟有早起在上班前練習。因為要早起,自然要早睡,爭取休息。清晰的定位和目標讓編排優次變得簡單直接。

如把新媒體定位為技術工具,忽略其鞏固關係、深化溝通和延伸牧養的策略作用,在考慮優次時自然會把新媒體的考慮放在較後的位置。常見的情況是規劃好事工後才考慮如何運用新媒體作配合。由於一開始時沒有作整體考慮,以致事倍功半;相反,如果了解到新媒體的策略作用,在事工策劃的開端已考慮到如何透過不同溝通渠道鼓勵和推動事工,情況會大不相同。

例如教會想推動讀經,除了制訂讀經計劃,可在開始策劃時已顧及會友使用手機和新媒體的習慣。除了在大堂崇拜、團契、主日學等聚會時報告外,更可透過新媒體設定專頁和群組,定時發放每天經文摘錄,鼓勵會友分享感想和領受,並設定如何把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整合,效果自會很不一樣。

又例如教會辦培靈會,一般透過報告、海報、單張等作推廣。如在策劃時已考慮到把新媒體整合其中,可在確定講員後搜羅其文章、分享影片等,並作適當摘錄,透過新媒體平臺與受眾分享,不但能令受眾了解講員的想法和思考角度,提升參與的興趣,同時亦賦權予受眾把材料分享給他們想邀請的親朋。其關鍵不在於宣傳推廣,而在於建立講員與受眾間的關係和了解,為聚會作策略部署。

定位清楚有助訂立目標,並編排優次。把新媒體清楚定位為溝通的助力,賦予新媒體適當的策略優次,還需顧及如何透過溝通渠道展現個性,凝聚社群。

個性(Personality):親和、平等、互動

練習長跑時,運用適合的跑姿至關重要,既提高跑步效率,亦減少受傷機會。每個人的體型、體質和姿勢都不同,適合的跑姿亦因人而異。基本跑姿和別人用的跑姿固然是有用的參考,如只是囫圇吞棗,不加消化和調節,就會適得其反,幫不了效率之餘,更可能造成損傷。

親和、平等和互動是運用新媒體的重要原則。親和包含了溝通的態度、有否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等。例如發布資訊時有否同時提供合適的連結供延伸閱讀?會否過於長篇大論卻沒有突出重點而令受眾難以理解?面對不禮貌的回應時,能否保持禮貌和風度?同時要了解,在新媒體上任何溝通的雙方或多方都處於平等位置,就像朋友聊天。新媒體的重要特點是互動溝通,有人提出問題,必須給予回應。回應不一定透過新媒體,關鍵是要讓發聲者知道其聲音被聽見。

教會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群體,每個群體都有其獨特性。新媒體既是鞏固、深化和延伸的策略性溝通工具,因此在上述基本原則以外,教會在運用新媒體時亦當留意如何展現群體的獨特性。這並非甚麼深奧的東西,只是把教會在日常與會友的溝通延伸到新媒體平臺上,讓受眾感到熟悉和親切。例如教會很著重靈修,常透過活動推動靈修,那在運用新媒體時亦當設法展現此特點。

展現獨特性須顧及如何平衡線上與線下的溝通。如果有會眾在新媒體上作出投訴,教會需要做的不是在新媒體上與其開戰,反而應透過線下接觸關顧其需要,線上則宜以溫和態度作簡單回覆。

結語: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新媒體既非洪水猛獸,亦非救命靈丹。新媒體令信徒的生活出現不少改變,亦佔用不少時間。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鞏固關係、深化溝通和延伸牧養的策略性溝通工具,新媒體為教會的福音和牧養工作開啟了新的形式和可能性。

運用新媒體不要單看數字。人的溝通關係不在於量產,而在於深耕細作。一個讚好可能象徵一個生命被祝福,但可能有更多沒有按讚的人也同樣受到祝福。新媒體是教會整體服侍的一部份,線上與線下的活動該互相整合,互為呼應,互連互通。

筆者嘗試帶出的思考,與其說是鼓勵教會由事工出發,更貼切的應說是由心出發:傳揚福音的決心,關顧牧養的愛心,服侍別人的熱心。正因為新媒體已成為信徒生活的重要部份,教會的福音與牧養事工更要融入這個元素,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創作共用許可 本文章的文字部分由基督教新媒體運動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文章亦刊載於世界華福中心《教牧分享》2017年7月號

關於 Calvin C. Yu
A digital publisher. A curator. A mindmapper. ^_^ www.netfish.cc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