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搭

範式融合

由於資訊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演進,為我們的溝通模式帶來重大的範式融合。新科技帶來新媒體新平台,沒有取代我們原有的溝通模式,卻令溝通更多元更豐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片新天地。原有的溝通模式(如見面、以電話溝通等)和新溝通模式(如MSN、Facebook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形成不同的配搭。

「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不單是漁翁撒網的理想,更是不同時代的教會、機構以至每一個基督徒都面對的挑戰。與先賢一樣,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時,也會有一段適應期。可以想像,先賢們在百多年前,面對電話帶來的通訊衝擊時,也就如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般,滿是困惑。相比先賢們,我們面對的挑戰轉變更快、幅度更大。今天還在講YouTube,明天又來Facebook,平台之多令人花多眼亂。術語亦轉個不停,又是Tweet,又是RSS,連本來很容易明白的Like和Share,一沾上互聯網和科技的範疇,也像是蓋上面紗一般,充滿神秘感。

要理解不同的新媒體及新平台是甚麼玩意兒已經好像很不容易(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困難,只要不從技術角度切入就會容易得多),要弄明白不同新舊媒體與平台間的角色和協作關係似乎更是遙不可及,而要產生協同效應更變成天方夜譚。

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有Facebook?」最基本的原因當然是因為Facebook已經成為我們服事對象生活中的一部份,是一片不可忽略的禾場。其互動的新模式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轉變,要提供適切的牧養和福音資訊,必須進入受眾的生活模式中,才能了解並配合需要。Facebook令資訊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廣傳,能活化網站內容的流通。

或者有人會反過來問:「那麼我們教會/機構不如乾脆轉用Facebook,關掉網站,不用浪費資源!」但網站是資訊的根據地,Facebook雖在資訊流通上可發揮很大作用,但要在按需要搜尋資訊和重用已發佈一段時間的資訊等方面卻有很大限制。再者,Facebook雖然普及,但亦不是每個人都有戶口。因此兩個平台要互相配搭協作,才能發揮理想效用。

Facebook只是一個例子,同樣的原則可以套用在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上。要對不同媒體和平台有充分了解,才可掌握其協作,發揮協同效應。更重要的是,新媒體和新平台是教會、機構以至信徒與其他人整體溝通的一部份,因此其帶來的轉變並非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原有的媒體或平台形成互補關係。


影片:Apple – iPad 2 – TV Ad – We Believe

團隊整合

「只有科技,並不足夠。」(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由於涉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挑戰大多與電腦及互聯網扯上關係,我們很自然會先著眼於技術層面。上面的廣告片指出了一個我們常會看到的迷思。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iPad的對手廠家的高級管理人員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時,都會從硬件的規格與iPad作比較。但實際上,他們似乎未能掌握iPad之所以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正是因為「只有科技,並不足夠。」其成功關鍵在於對用戶體驗的革新,把科技的複雜性在用戶體驗中隱藏起來,令用戶可以享受使用科技。

這個例子的啟示在於連眾多管理跨國企業的主管在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時都會誤以為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更容易被這類言論誤導,把面對的挑戰定性為技術問題,交由技術人員辦理。新媒體和新平台固然有其技術成份,但其特點一般都是儘可能把技術成份隱藏以增強可用性(Usability)。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實在是需要有不同背景的人互相配搭,才可考慮周詳全面。

在教會或機構長期服事的人會對異象和運作方針背後的理念有充份掌握,如能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功能和策略意義,能最適切地明白其對推動異象的啟示,及如何與原有媒體和平台配搭;負責行政的人員能在機構整體配合上提出意見,確保可持續性;技術人員能解讀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技術相關部份;文字編輯人員能令在新媒體和新平台上的內容得到更好的潤色;美術設計人員能提供美學方面的意見;沒有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經驗的人更能指出在用戶經驗設計上的不足。

舉這些例子,是要指出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基於用戶體驗和訊息傳遞的考量,跨越專業範疇的團隊整合更是重要。有不少教會和機構在處理新媒體和新平台挑戰時未能平衡不同方面的考量,結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卻未如理想,這個問題往往是關鍵所在。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延伸閱讀
1. Mashable: Curated computing: what’s next for devices in a post-iPad world
2. Engadget Editorial: It’s Apple’s “post-PC” world – we’re all just living in it
3. Wired Magazine: 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4月2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體驗

與夏蟲語冰

要令資訊真正可用(truly available),用戶體驗至關重要。

《莊子.秋水篇》中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夏蟲不可以語冰」,內容是說由於時空上的限制,夏蟲(即蟬)終其一生都沒有見過冰,無論如何用言語解釋都不能令它體會冰是甚麼。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我對這個典故有另一番解讀。資訊發佈者在向夏蟲傳達關於冰的訊息時是否應考慮夏蟲自身的限制,而以更適切的方法幫助夏蟲親身體驗冰呢?

為令資訊成為真正可用,資訊發佈者必須考慮用戶的限制與期望,以最適切的方式及平台發佈資訊。用戶期望是被他們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體驗所主導。當他們嘗試過既豐富又便利的使用體驗後,自然而然會將往後的體驗與之前的相比較,因而令期望出現改變。讓我們看看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iPad。


影片:Apple – iPad: Year One

從用戶出發

iPad是否採用最尖端的技術和硬件,或有不同看法。但就用戶體驗而言,卻肯定是傲視同儕,無出其右。iPad從用戶角度出發,提供一個「賦權」的平台及工具,令小孩以至長者都能輕易操控,讓醫生可以與病人加強互動,讓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可以獨立學習等等。iPad把用戶經驗推至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地,令用戶能便利地體驗豐富的內容,改變了他們對使用體驗的期望,結果令很多在研發中的相類產品專案都因未能與之競爭而要取消或作大幅改動。iPad的成功故事有三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從用戶體驗出發。學過電腦的人大概都對剛開始學習時所遇到的困難有所體會,而這種學習過程亦令很多人對電腦敬而遠之。相反,iPad的設計理念是讓它在使用者和所使用的內容中間消失,儘量避免成為兩者間的障礙。由於iPad界面設計很簡潔而且很直覺化,所以即使沒有任何接觸電子產品經驗的小孩及長者,都可輕易掌握其操作。這種革命性的改變就是建基於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而非從技術角度出發。

第二,親身體驗的重要。影片中的蘋果行政人員指出:「一定要親身接觸iPad,才能明白它的奇妙之處。」(The iPad has to be held has to be touched to truly understand how magical it is.)有很多人在未有機會親身試用iPad時都對坊間種種報導存疑,亦會認為那只是科技愛好者的玩具。然而,一經親身試用,很多人都會馬上發現iPad的實際使用體驗突破了他們原有的期望,不用看說明書,不用旁人指導,已可輕鬆操控。資訊發佈者要令用戶有良好的體驗,第一步就是要突破作為發佈者的框框,踏出一步從用戶角度親身體驗。

第三,科技的作用是促進(facilitation)和賦權(empowerment)。在上面的影片中,看看小孩們的雀躍,看看長者們的笑臉,再看看那位母親講述iPad如何令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獨立學習,一句「這是我兒子能做到的」(This is something that my son can do),把母親心裡的興奮雀躍表露無遺。蘋果公司善用科技令用戶有良好體驗。在我們使用科技的體驗中,常會遇到的情況卻是科技變成障礙和攔阻,令我們覺得沮喪和挫敗。當我們運用科技發佈福音和牧養資訊時有否本末倒置,令用戶感到受限而非受用呢?

很多教會和機構在考慮運用新科技和新媒體平台時都是從技術角度出發,而忽略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再加上他們往往會把問題定義為技術問題,所以會交由技術人員或以專注於技術發展的承辦商主導解決方案。結果,所預定的功能是做出來了,但因為使用不便,令用戶經驗大打折扣,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影響教會及機構對於新科技和新媒體平台的信心。篇幅所限,下次續談。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Mashable: 10 Most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2. Smashing Magazine: What Is User Experience Design? Overview, Tools And Resources
3. useit.com: Jakob Nielsen on Usability and Web Design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4月15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