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引言:適逢蘋果行政總裁喬布斯(Steve Jobs)宣布辭任,故加插【號外篇】,剖析喬布斯對細節的專注為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帶來的啟迪。〕

「如果你是一個有堅持的木匠,在你打造一個衣櫃時,你不會隨便用一塊夾板裝在背面。儘管衣櫃背面對著牆壁,可能永遠沒有人會看到它,但你卻知道它的存在,於是你會找一塊和前面那塊同樣漂亮的木板裝上去。要讓你晚上睡得安穩,對美學標準及品質的要求都必須貫徹始終。」~喬布斯(Steve Jobs)

鉅細無遺

有一位曾經跟喬布斯合作過的Google高級行政人員Vic Gundotra近日道出2008年1月6日(星期日)發生的一件關於喬布斯的趣聞

當天早上我在崇拜期間收到一個沒有來電顯示的電話,我沒有接聽。在崇拜之後,我在留言信箱中發現喬布斯的留言,要求回電到他家以討論一個緊急事項。

我馬上回電:「喬布斯,抱歉我剛才沒有接聽來電,我在崇拜當中,同時來電沒有顯示號碼,所以沒有接聽。」

喬布斯大笑:「Vic,除非來電顯示是『上帝』,否則你絕不應該在崇拜中接聽來電。」

我緊張地笑起來,因為雖然喬布斯在平時常常打電話來投訴各種不同的事,但在星期日打來並要求回電到他家裡是很不尋常的,到底是甚麼事那麼重要?

喬布斯:「Vic,我們要處理一個緊急問題,一個我認為要馬上處理的問題。我已委派了蘋果這邊的人員協助你,我希望你明天就能把這個問題處理好。」

喬布斯續說:「我在iPhone上看到Google的標誌,但我對這個標誌很不滿意。Google中的第二個o的漸變黃色很不對頭,那根本是錯的,我的人員明天會把它修正好。你認為怎樣?」

‧‧‧‧‧‧

當我想到領導才能,熱誠及對細節的專注,就會想起這次電話對談。這是一課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課堂:即使是在星期天,行政總裁也應關注顏色的漸變層次是否正確。

這個趣聞生動地反映出喬布斯對細節的專注。在喬布斯擁有的313項專利權中,不單有電子產品的設計、瀏覽介面等技術項目,還有產品包裝,甚至蘋果商店的樓梯!喬布斯甚至連在iPhone上用甚麼螺絲釘也要過問!Macworld前一陣子有一篇文章總結蘋果的成功經驗:「蘋果在產品設計及用戶經驗的精確掌握並非來自運氣,而是無數次的測試、作出一個又一個決定並不斷檢討。這並非法術(magic),而是努力、智慧,再加上對用戶經驗堅韌不懈的專注。」

Vodpod videos no longer available.
影片:Walt Mossberg: Steve Jobs an Historical Figure

差之毫釐

社交媒體、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平台令資訊傳播更快速,受眾層面更廣闊。對於肩負把福音傳到地極大使命的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新媒體及新平台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如果缺乏對細節的專注,很可能會令我們的努力跌入「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境況,不但令長期的努力付諸流水,更會產生反效果。

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有一篇報導,引述一名英國互聯網業企業家指出「錯別字成了互聯網經濟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每星期都在給英國的網上企業造成『數以百萬英鎊計算的』損失...而拼寫對一個網站的信譽非常重要。客戶看到錯別字,就會擔心網站的信譽。」該報導進一步引述牛津大學「牛津互聯網研究所」負責人說:「網站的首頁或者銷售頁面不單單是給朋友看的。有錯字,會影響人們對公司的信心。如果客戶擔心垃圾郵件、網路釣魚,錯別字很有可能成為該網站的『殺手』。」

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在運用社交媒體及流動平台推動福音時,不但要注意像錯別字這類傳統的細節,還要留心這些新媒體及新平台帶來的新挑戰:

例子一:發佈聖經經文章節
以往在教會裡發佈信仰資訊時引用聖經經文時,大多會用「林前九:23」這類寫法。對信徒而言,解讀這個寫法或許困難不大。但由於新媒體和新平台能把資訊快捷而廣泛傳播,用同樣的方式在新媒體和新平台上發佈這些資訊很可能會為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有關經文的非信徒增添障礙。如果寫成「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就能方便他們作進一步資料搜尋。

例子二:社交媒體圖示
越來越多教會及福音機構採用不同的社交網絡工具加強與受眾的溝通,並會在通訊中用圖示形式表達,以吸引讀者注意。互聯網上有大量這類免費圖示,但設計各有不同,而且大多只包括一些比較主流的圖示。如果在運用這些圖示時為求方便,混用不同設計的圖示,就會像上述錯別字的情況一般,予人不認真的感覺,影響機構形象。

例子三:YouTube/WordPress自動分享的連結
YouTube及WordPress都有一個功能,讓用戶把新發表的內容自動發佈到Facebook。這個功能看似方便,按一下,就自動分享。然而,人家若想在Facebook把你發佈的資訊再分享給親友,就會發現Facebook平常慣用的「分享」(Share)功能不見了。他們必須先連結到來源網站,方能再把資訊分享到Facebook。如果資訊發佈者沒有留意這點,就可能會因為這些額外的步驟,令資訊流通大打折扣。

上面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在新媒體和新平台所帶來的機遇中,實在要留意很多執行上的細節,否則不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更會「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喬布斯作為商業機構的行政總裁,對細節的專注反映其個人的認真態度及對品質的嚴格要求。我們的福音大使命比喬布斯的個人目標更是重要得多,在對細節的專注度上,我們實在沒有理由比喬布斯要求低!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Google+: Vic Gundotra – Icon Ambulance
2. Mac Rumors: Apple Mac iOS Rumors and News You Care About
3. NPR: A Story About Steve Jobs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4. NYTimes: Apple Patents Show Steve Jobs’s Attention to Design
5. Macworld: It‘s not magic: How Apple achieves greatness
6. BBC英倫隨筆:錯別字與百萬英鎊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8月2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橋樑

跨越限制

談了不少Tag的好處,但如果教會/機構本身的資訊系統基建中並無內置Tag的元素,又缺乏資源重整,是否就要困守圍城呢?如何可以突破困局呢?

大家對書籤的作用都並不陌生,看書的時候我們會用書籤保留閱讀進度;到使用互聯網瀏覽器,更會用書籤功能把有用的網站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參考。在眾多社交媒體服務中,有一種叫「社交書籤」,把書籤功能帶到全新境地。

以著名社交書籤服務Delicious.com為例,它把書籤功能從電腦瀏覽器轉移到網上伺服器,令我們無論使用哪種具備上網功能的電腦/手機/平板電腦、哪種瀏覽器軟件,都能方便取用。它最大的好處在於其具備Tag功能的架構,我們能為每一個書籤標上不同的Tag,之後便能透過Tag或不同Tag的組合輕易把相關書籤篩選出來。

顧名思義,社交書籤的另一特點是其社交功能。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把某些書籤公開,與其他人分享;同時我們在用Tag作搜尋與篩選時,除了自己的書籤外,也會看到其他人用同一個Tag標記的書籤,令我們能透過社群輕易找到更豐富的相關資料與書籤。


影片:以簡單英語介紹社交書籤

搭橋鋪路

社交書籤服務正是令信徒以至教會/機構能突破本身系統限制,發揮網上資源潛力的有效工具。以下列舉幾個不同例子,從個人以至教會/機構層面,闡述社交書籤如何能在不同情況下,為我們搭橋鋪路,協助我們管理資料,方便其他人作搜尋。

例子 分析及建議
個人層面
  • 就個人層面而言,隨著網上資源日漸增加,基督徒常會收集很多有用的網上資料,作傳福音或靈修牧養之用。
  • 但日積月累之下,要想找回當中某個書籤就變得很困難。如果採用社交書籤的功能,就可做到容易搜尋、篩選和分享。
教會/機構層面-刊物整合
  • 教會/機構網站有不少都有發佈定期通訊(newsletter),為受眾提供關於教會/機構的最新消息。
  • 在編排上,常會採用按期數或按時序排列的方法,最多是提供全文檢索服務;但如果是Flash版本,就可能連全文檢索都欠奉。
  • 可是,對於讀者而言,如果能按照不同的主題用Tag做分類,就可在期數以外,提供跨期數的專題分類。
  • 例如不同期數中都有關於新媒體的文章,就可透過同一個Tag 「新媒體」把不同期數中的文章篩選出來。
教會/機構層面-網站內容整合
  • 一個教會/機構網站上有不同的服務主題內容,同時定期的通訊(newsletter)亦會就不同主題有不同的最新報導。
  • 但對於讀者而言,卻沒有便利方法把兩者中的相關部份連繫起來,用搜尋功能亦難以理出其脈絡。
  • 如果教會/機構的同工們要為此建立索引(Index)或清單(List),則既要耗用時間人力,且更新時亦會費時失事。
  • 但運用社交書籤服務提供的Tag功能做分類,就可令網站內不同部份除了原來設定的分類及架構,可以另闢蹊徑,建立不同的主題及分類清單,方便整合網站內容,發揮更大效用。
教會/機構層面-跨平台整合
  • 即使一個教會/機構網站上有Tag的功能架構,但仍要面對一個問題:如何整合不同新媒體平台的資料。
  • 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把外在媒體平台的資料(如YouTube、SlideShare等)內嵌到教會/機構網頁內,再用網站內建的Tag架構處理。
  • 但亦可以直接用社交書籤服務用Tag直接製作主題式清單。

社交書籤服務簡單易用,但其釋放出來的潛能卻很驚人,能幫我們突破困局,克服正在使用的互聯網資訊基建的限制,在短時間內令現有資訊更容易被使用者搜尋及使用,產生新的附加價值。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影片:以簡單英語介紹社交書籤
2. 簡報:Knowledge Building with Social Bookmarks and Tags
3. Top 10 Tagging Best Practices for Anything Web 2.0
4. Tagging Best Practices
5. 維基百科:Tag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6月3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關鍵

分門別類

你喜歡逛圖書館嗎?

每次進入圖書館,總有知識浩瀚如深海的感覺。面對眾多的書本,總是不知從何入手。為了方便讀者搜尋書本,圖書館管理員會按照國際標準的圖書分類系統把書籍加以編號,貼上標籤,並分門別類編排書籍位置,同時配合電子搜尋系統,提高搜尋的便利性。

互聯網上的資料量,比任何一個圖書館都要多,但卻沒有圖書館般的分類系統,而且有很多不容易被搜尋的資料格式,如影音資料、圖像資料等等,因此即使有搜尋引擎協助,但關鍵問題還是在於資料是否以可被搜尋的形式(Searchable)儲存和發佈。(可參閱前文〈撈針〉)

教會或機構網站上的資料,雖不如圖書館或整個互聯網般浩瀚,但由於各有各分類,欠缺統一標準,因此要找資料比在圖書館作檢索更不容易。

作為資訊發佈者,教會和機構要為資訊作詳細分類,最大的問題是其適切性會隨時間與運作而改變。如果你參與過建立教會或機構網站,你大概都經歷過為界定網站的分類瀏覽架構而頭痛。最要命的還是當你歷經千辛萬苦把網站建成後,教會或機構的服務卻出現新轉變,剛出台的架構卻應付不了其需要,結果只好特事特辦,令苦心經營的架構形同虛設。

就使用者而言,無論你訂定的分類多麼合理細緻,但使用者作搜尋時,往往只想盡快找到需用的資料,不會細心理解網站資料結構。更常見的情況,是使用者乾脆就用搜尋引擎!再者,搜尋行為的特質人人不同,各有喜好,既無定向,亦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層級式結構(如檔案夾)已不敷應用。

要解決這些問題,Tag(標籤)是一個重要而簡便易用的關鍵方法。


簡報:Hi-Tech? Hi, Tag! (2008.07.07@MACitizen)

多元多向

Tag的概念是源於關鍵詞(Keyword)。簡單而言,Tag就是「資訊的資訊」,是沒有層級關係的關鍵詞。相對於傳統的層級結構,Tag以較接近人類思維的模式,帶來更靈活且具彈性的資料組織和檢索方法。無論對於資訊發佈者或使用者,Tag都帶來很大的便利。

一個資料項目可有多個Tag,每個Tag可表達該項目不同方面的特點,只要資訊發佈者在加Tag時保持一致性和令使用者易於明白,就可為使用者提供多元化、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瀏覽及檢索,亦大大提高資料的可搜尋性及使用率。從下面三個簡單例子中就能看到Tag的部份特性與好處。

例子 分析及建議
多向檢索: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
  • 以「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的網誌為例,四十篇文章資料是在大齋期期間以每天一篇的方式連載,每一篇都按其內容附上不同的Tag。
  • 讀者瀏覽時除了可以按日期瀏覽外,亦可在Tag Cloud上選取感興趣的Tag,按喜好把附有該Tag的文章選出來
  • 對於資訊發佈者,無需為分類的層級結構傷腦筋,因而可以縮短資訊發放的時間,同時亦可透過Tag建立不同文章間的連繫性,讓讀者可按需要及興趣選取文章的不同組合。
  • 對於使用者而言,可以有多種向度(按日期、Tag、字詞搜尋)的檢索和閱讀方式,不但方便快捷,亦可按需要及興趣選取相關文章,例如把所有與「默想」有關的文章,或所有與「綠色生活」相關的文章選出來。
資訊管理:  Gmail
  • 以前我們管理電郵,一個最頭痛的事是處理收件箱。由於以往電郵系統是用資料夾(Folder)的層級結構形式管理,所以要把一封電郵歸檔,就要選取一個相關的資料夾。如果該電郵與不同的資料夾有關,就要把電郵複製,既浪費空間,亦不容易知道究竟該電郵有多少份副本。
  • Gmail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就是Label(與Tag意義相同),不再以資料夾為單位,而以電郵為單位,使用者可為電郵附上不同的Label,而不需把電郵複製多次。透過選取Label,就可看到所有附有該Label的電郵,每封電郵上亦可看到其全部Label。
資訊流通:Hi-Tech? Hi, Tag!簡報
  • 該簡報是我三年前在一個蘋果電腦用戶聚會上介紹Tag概念和相關軟件用的,當時現場觀眾大約有五十人左右。然而,我把簡報放上網後,並加入不同的Tag,令沒有參與該聚會,甚至不知道有這個簡報的人都能輕易找到這個簡報。三年來,在沒有任何宣傳推廣的情況下,這個簡報被瀏覽近2,000次。

就資料管理、檢索與流通而言,Tag為資訊世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下期會繼續以教會/機構常見的需要為例,解釋Tag的好處和具體用法。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簡報:Hi-Tech? Hi, Tag! (2008.07.07@MACitizen)
2. 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網誌
3. Top 10 Tagging Best Practices for Anything Web 2.0
4. Tagging Best Practices
5. 維基百科:Tag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6月0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