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

鼓舞的威力

鼓舞的威力不容忽視。

前幾天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佈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與家人相處時間越長、溝通方法越多樣化,越能促進家庭和諧及心理健康。該調查的研究員也指出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並多點讚賞家人,能有效促進家庭和諧。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的研究亦指出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是令人類快樂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社交網絡延伸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亦在日常生活接觸以外,為我們提供更多樣化的溝通方式,帶來更多關顧與鼓勵他人的機會。兩位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Caroline Haythornthwaite及Lori Kendall指出網上互動不但對現實生活中的社群有正面影響,網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亦產生協同效應,共同建構成社群成員的互相支援機制。同時,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結合,為我們創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不可或缺的溝通與資訊基建平台。它拓闊了我們溝通的渠道,配對了我們的溝通時間,消除了妨礙我們溝通的地域限制。

老友記Erwin去年暑假參加香港電台《窮富翁大作戰》節目,體驗籠屋(即床位寓所,可參見維基百科「香港人口」條目)居民生活,第一天晚上已因環境惡劣而難以入睡。凌晨四點,他在Facebook上留言抒發感受,竟然有朋友於極短時間內留言鼓勵,令他精神為之大振!在幾天遠離平日生活圈子的體驗過程中,他的家人朋友透過社交媒體就能得知他的情況,繼續為他鼓舞,並為他的身心靈代禱,陪伴他克服當中的困難與挑戰。

良性互動

前陣子我有家人因病半夜入院,凌晨時分我在醫院透過Facebook發出代禱呼籲,轉眼間就有多位朋友留言回應,表達支持,當中不乏平日絕少在Facebook現身的友好。到家人康復出院,我在Facebook留言報喜,又有多位朋友「讚好」(Like),令我得到莫大的支持。

常常會看到一些意見,質問Facebook為何只有「讚好」,沒有像YouTube般同時具備Dislike功能。我認為這正是Facebook高明的地方。方便易用的「讚好」功能令我們能簡便地表達正面的關心,促進人際關係間的良性互動。社會上已有太多令人宣洩不滿的渠道,媒體總是令我們太容易表達負面意見。Facebook這個設計令正面的回應得到發揚,實在是一大德政,由此而引發的良性互動令社交媒體的生態環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據說Facebook每天有30億個「讚好」,以Facebook登記戶口5億個計算,即每人每天起碼有6次「讚好」。如果扣除那些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等情況,平均「讚好」數字將會更高。社交媒體專家Niall Harbison認為我們喜歡「讚好」的原因非常簡單:透過「讚好」,我們可以輕易給予對方肯定,同時亦可豐富我們的社交生活。

Liking@Geek & Poke by Oliver Widder

在「讚好」的時候,我一直奉行「擇善而讚」的原則。一方面「讚好」是代表自己對某件事、某個意見、某個連結的肯定,就像印章一樣,它代表了個人認證。「讚好」用得濫了,「讚好」就失去其意義。另一方面,如果朋友留言告訴我他病倒了,我卻跑去「讚好」,那不是明擺著跟他過不去嗎?

我有好一陣子,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團契生活。透過社交媒體,我卻能繼續知道團契和團友的近況:團友病了,我能表達關心;團友生日,我能表達祝福。透過相互「讚好」,我能與團友保持交流,團友也知道我仍然存在;團友知道我忙碌奔波,會為我代禱打氣。社交網絡絕不可能代替我的團契生活,但卻在我最需要鼓舞的時候,令我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得到鞏固、深化、延伸。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四章8節

延伸閱讀
1. 港大調查 一個擁抱 一句讚賞 家庭更和諧(2010.09.27)
2. Happiness: What Makes People Happy? (2010.08.03)
3. Online interact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for real-life communities (2010.04.05)
4. Erwin分享:善用神所賜的資源
5. 《窮富翁大作戰
6. Why Do People Click 3 Billion Facebook Like Buttons Each Day? (2010.07.17)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9月3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留神

留白令人留神

當年黃霑曾在明報副刊寫過一個叫「廣告人告白」的專欄。那時候年紀還小,沒怎麼注意這個專欄。有一天一打開副刊就對那個專欄留上了神,因為那個位置是一片空白。細看之下,發現有一行很小的字寫著:「平時不看本欄的讀者,今天大概都會看一下本欄,這就是廣告人利用空白的道理。」寥寥數語,就把「留白令人留神」的技巧活現在讀者眼前。

事隔近三十年,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各式各樣資訊更激烈地爭逐我們注意力的時代,可是我們還是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由於資訊過多所帶來的煩厭指數相當高,我們或多或少都培養出一些注意力管理技巧,把有用資訊從眾多噪音中過濾出來。因此要爭取我們的注意力,要比以前更困難。要體會讓我們留神有多難,可以看看以下影片並跟隨當中指示(數一數白衣人把籃球互傳過多少次):

這段影片製作於1999年,是兩位著名認知心理學家Christopher Chabris和Daniel Simons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時設計的心理實驗,叫「選擇性注意力測試」。當我們被太多的資訊圍繞,我們會只留神於某些資訊,而忽略其他。這段影片令我充分感受到那種「視而不見」的情況有多嚴重。

選擇性留神

參與過社交網絡的讀者們對「選擇性留神」的情況更是絕不陌生。每天打開Facebook的動態消息(Newsfeed),儘管這些消息全部是來自我們選擇加入作為朋友的人或是「讚好」的專頁,但我們也會很自然的過濾掉一些無關痛癢的「噪音」(例如朋友在人家的農場裡偷了一條胡蘿蔔),而留神一些認為比較重要的資訊(例如朋友生病等等)。如果連把動態消息細看的耐性都欠缺,那更可能只會注意一些有趣的照片或圖像。對於希望透過社交網絡發佈資訊的教會或機構而言,這令運用社交網絡的難度提高不少。所以教會或機構在選擇分享甚麼資訊和如何分享方面要多花心思,格外留神,才可以讓讀者留神這些資訊。

前陣子寫了一篇〈網中鳥〉提到這幾年微博服務(microblogging)Twitter紅遍網絡世界,正因Twitter在過於豐富多采的互聯網中有著精煉簡潔而容易使用的特性,以文字為基礎,上限140字,也不設圖片功能,充分發揮像黃霑所展示那種「留白令人留神」的效果,得以脫穎而出。可是上個禮拜看到一則新聞,令我大惑不解。這則新聞是Twitter準備推出多媒體功能,豐富用戶的體驗,有評論者認為這些變革會令Twitter更像Facebook。難道我們的用戶體驗還不夠豐富嗎?Twitter這樣做不是在捨本逐末嗎?

水能覆舟,也能載舟

面對多姿多采的社交網絡資訊,我們可能會害怕它令我們花盡心神,忽略真正要「留神」的讀經、祈禱、靈修。然而,水能覆舟,也能載舟。只要運用恰當,社交網絡能帶來新的可能性,成為讓信徒留神牧養資訊,親近神的一個有力觸發點。今年八月中在Mashable網站報導有一位英國基督徒Chris Juby,從2010年8月8日起至2013年11月8日止,每天把一章聖經撮寫成一條Tweet透過Twitter發放(http://twitter.com/BibleSummary),計劃用三年多的時間把整本聖經1189章發送完,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其他人研讀聖經的興趣。這個有趣的計劃倒真提高了我讀聖經的興趣,令我在看完他那140字的撮要後總想跟原來版本對照一下。

就像哈佛教授們的「選擇性留神」實驗所顯示:留神與否,存乎一心。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3節

延伸閱讀:
1. The Invisible Gorilla
2. 〈網中鳥〉@tangram.hk
3. Mashable: One Man Will Try to Tweet the Bible Over Three Years
4. 部份Twitter上的讀經資訊
@BibleSummary
@ibibledaily
@idailybibl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9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挑戰

極地與高峰的挑戰

路易士.皮武(Lewis Pugh)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冷水泳手,常常挑戰那些最寒冷和嚴酷的游泳環境。他總喜愛在那些被認為是不能游泳的地標發掘新的游泳路線。2006年,他花了三星期游越受乾旱問題困擾的泰晤士河;同年,他成為世界第一個在五大洋(大西洋-1992年,北冰洋-2005,南極海-2005,印度洋-2006,太平洋-2006年)作長途游泳的泳手。2007年,為引起世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他挑戰北極的嚴寒,以18分鐘50秒在北極點寒冷徹骨(攝氏零下1.7度)的海水裡游了1公里。2010年,路易士再次挑戰體能極限,在海抜5,300米高,由冰川溶化所形成的額菲爾士峰映佳冰湖(Imja)裡游泳,期望憑過往在五大洋及北極點的成功經驗再次克服嚴寒。

他游了不到100米,就開始出問題。「在首100米,我用最快的速度游,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手出現嚴重的問題。同時我幾乎透不了氣,我拚命吸氣,然後我開始窒息,並在水中嘔吐。」第一次挑戰高峰冰湖就差點要了他的命。「我聽說淹死是最平靜的死亡方式──這是我聽過最騙人的胡說八道。那是一種最令人恐懼和驚怕的感覺。」

路易士嘗試用他過去在五大洋和北極點游泳的成功經驗去克服眼前的難題,卻幾乎命喪當場,到底出了甚麼問題?他如何去克服這個挑戰呢?

社交網絡革命的挑戰

近年大行其道的社交網絡,為社會帶來鉅大的衝擊。以戶口數目計算,Facebook的用戶人數已超過5億,等同於世界第三大人口的國家,僅次於中國和印度。在商業社會中,社交網絡往往跟市場推廣拉上關係。在新聞媒體的報導中,卻集中報導社交網絡帶來的私隱問題。大家既驚嘆於社交網絡的魅力與威力,同時又對它存在不少迷思。例如:
1. 社交網絡只是年輕人的玩意;
2. 社交網絡是尖端電腦科技,要科技人才能搞得懂;
3. 使用社交網絡浪費時間;
4. 社交網絡令我的私隱受威脅;
5. 社交網絡很難用;
6. 社交網絡只是推廣工具;
7. 我們機構/教會缺乏資源,沒有餘力;
8. 我們不想過份倚賴電腦網絡;
9. 我們要建構一個教會及信徒專用的社交網絡;
(下刪三千字 ‧‧‧XDDDD(註))

在面對這場革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像路易士一樣,被我們過去的經驗限制了我們的思維,出現如「網絡事工成不了氣候」、「我們不應沉迷網絡」、「上網浪費時間」等等想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許會發現,我們把以往慣用的網上溝通方式套用在社交網絡上,效果強差人意。舉例來說,有些機構把自家網頁上的資料依樣葫蘆地搬到社交網絡平台上,卻發現沒甚麼具體效果。吾友Erwin有一句格言:「把問題定義清楚,就已經解決了一部份的問題。」(Defining a problem, is part of solving it.)社交網絡到底是甚麼呢?我們對社交網絡本質的了解有多少呢?

上面這段蜻蜓點水式的影片或許能讓我們多了解一點社交網絡的本質,但就算我們明白了社交網絡的本質,我們如何克服它所帶來的挑戰與迷思呢?

讓我們看看路易士的體驗是否能給我們一點啟發。

轉變心態克服挑戰

路易士在第一次嘗試失敗後,他的教練們跟他說:
「路易士,若你想完成這趟游泳,你必須有一個徹底的戰略轉變。你必須忘記你在過去23年游泳生涯中所學的每一件事。你必須把所有你在英軍服役時所學過有關速度和進取的每一件事放在一旁‧‧‧‧‧‧我們想你兩天後再上山,不要游得快,要用最慢的速度去游。不要用自由式,要用蛙式。還要記住,千萬不要用進取的態度游泳。在這個時刻,你要真正謙卑地游泳。」

“Lewis, you need to have a radical tactical shift if you want to do this swim. Every single thing which you have learned in the past 23 years of swimming, you must forget. Every single thing which you learned when you were serving in the British army, about speed and aggression, you put that to one side……We want you to walk up the mountain in two days time, and instead of swimming fast, swim as slowly as possible. Instead of swimming crawl, swim breaststroke. And remember, never ever swim with aggression. This is the time to swim with real humility."

結果路易士以一個完全不同的心態去面對,最終順利完成創舉,同時亦啟發路易士有所反思:「一些事以前運作得很好,並不代表將來也能同樣發揮作用。現在我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問自己到底需要怎樣的心態(mindset),才可妥善處理好這件事。」

“Just because something has worked in the past so well, doesn’t mean it’s going to work in the future. And similarly, now before I do anything, I ask myself what type of mindset do I require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a task."

事實上,社交網絡為人類溝通經驗帶來了革命性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它革新了人類溝通的經驗、速度與效率。正是因為這種鉅大的轉變,令我們的舒適區域(Comfort Zone)受到重大挑戰。面對這場革命,我們需要的正是像路易士的謙卑心態,以免被過往經驗捆綁了思維空間。社交網絡帶來的溝通模式革命無疑令我們面對不少新挑戰,也帶來不同層面的負面影響。然而,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社交網絡同時也為基督徒、教會和機構提供非常有效的工具,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我們可以鞏固、深化與延伸弟兄姊妹間的關係,亦可以成為輔助傳福音和牧養的工具。社交網絡不是單純的網絡事工,它的意義就好比是人類從寫信溝通轉變為用電話溝通。電話的出現沒有取代面對面的交流,同樣社交網絡也不會令我們變成單純的網上信徒,不再聚會。

漁翁撒網的挑戰

在過去兩年間,我在參與不同機構的事奉中都極力推動恰當運用社交網絡以拓展事工,當中有扶貧機構、有出版社,也有以跨媒體形式推動福音工作的機構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儘管社交網絡大行其道,教會及福音機構亦有各種不種程度的參與,但似乎沒有太多從信徒角度分享社交網絡的影響、迷思和解讀相關新聞等等的平台。這個專欄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分享一些關於社交網絡及科技應用的看法與經驗,同時跟來自五湖四海的弟兄姊妹互相交流,彼此同工,為神的國出力。

這個專欄取名為「漁翁撒網」,主要是取材於馬太福音四章19節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隨著時代的轉變,面對看不透的網海,我們在往前踏出一步時或有忐忑不安,但我們只要憑信心下網,堅信我們付出最好的,神自會按衪的心意成就。

社交網絡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互動與參與。這個平台的成效,也在於各位讀者的參與。為了促進互動與讀者參與,除了在真証傳播網頁的文章外,「漁翁撒網」在Facebook上也設有專頁「漁翁撒網@真証傳播」,讀者亦可在Wordpress的博客(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上跟進最新的討論。希望讀者們能透過這些社交網絡平台提出建議或有興趣的問題,讓我們共同建構一個能成為彼此祝福的互動空間。

延伸閱讀:
1. 聖經馬太福音四章19節 及路加福音5章1-10節
2. Lewis Pugh swims the North Pole
https://ted.com/talks/view/id/629
3. Lewis Pugh’s mind-shifting Everest swim
https://ted.com/talks/view/id/928

註:XDDDD 是代表大笑的意思,是社交網絡上常見的用語。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9月17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