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引言:今期「聖誕號外篇」,與弟兄姊妹分享我在推動「漁翁撒網.基督教新媒體運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共同思想基督徒善用新平台的意義。)

廣傳福音佳訊

我義務參與教會及福音機構的事奉近20年,主力推動教會及福音機構善用不同的新科技和新平台,加強福音和牧養工作。自1994年以來,參與基督教扶貧機構施達基金會的事奉,令我對基督徒「善用新平台」的意義體會更深。

施達基金會以非常有限的資源,從教育基督徒、發展、倡議、救援等多方面服侍貧窮人,再加上不少扶貧工作往往要爭分奪秒,故有效運用資源、與合作伙伴及捐款人保持快速溝通極其重要。善用科技工具提升效率不單只為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缺乏效率的後果是要貧窮人以生命作為代價去承受的。我體會到扶貧工作挽救的不但是肉身生命,亦是讓還未有機會接受福音的人明白耶穌的愛。

之後我陸續參與了福音證主協會、真証傳播等福音機構,以及自己教會的事奉,益發體會「善用新平台」的意義絕非在於趕潮流、貪新鮮,而在於「堅立信望愛」。近幾年來,有不少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都或多或少使用某些新平台(如Facebook、YouTube、Google Map等等),但在「善用」的層面卻還有不少可以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正是因為看到這個極大的需要,而針對如何「善用新平台」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的資源與討論都十分缺乏,所以我雖力量微小,仍帶著無限恩典上路,推動「漁翁撒網.基督教新媒體運動」,以專欄文章、專項研究、專題培訓及專案顧問的方式,服侍有需要的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一起見證福音的大能。

福音的大能彰顯於我們的生命見證。最佳的生命見證,往往是在於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經歷時,如何按聖經的教導行事為人。科技的轉變與新平台(如社交媒體、流動平台等)的湧現,其實質意義在於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更多不同方式,令關係得到鞏固、深化和延伸,同時亦令我們有新的平台與空間,讓我們用生命中的點點滴滴見證神的恩典與大能。這些點滴見證更能我們的親友受感染,看到福音如何改變生命。如果在耶穌降生的時代已有各種不同的新媒體平台,耶穌基督降生的福音佳訊又會如何被廣傳呢?你或許可以在下面這段影片中找到一些啟迪。


影片:The Digital Story of the Nativity

重尋節日意義

在上面這段有趣的短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社交媒體平台,如何溶入耶穌降生的場景中,令未能身在馬槽中見證基督降生的人都可得聞佳訊。聖誕節的普天同慶,既不是為悠長假期,也不是為禮物和大餐,而是為慶賀救主降生,成就救贖;救恩正是我們最重要的聖誕禮物,同時亦是我們作為基督徒可送出的最佳聖誕禮物。基督為完成救贖計劃而道成肉身,降生為人,來到我們中間。我們有否效法基督,為了福音的緣故,在新平台上見證主恩呢?

一踏進十二月,街道上、商場中,無不掛著五光十色、琳瑯滿目的聖誕燈飾,大小商舖皆推出各種聖誕優惠,很多人都為迎接聖誕大餐、聖誕禮物、節日假期等等而雀躍不已。作為基督徒,身處在這片節日氣氛中,我們能否積極「善用新平台」,讓親友了解聖誕節的真正意義,為「堅立信望愛」出一分力呢?

在聖誕將臨之際,願與弟兄姊妹共同思考,彼此勉勵,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一章14節)

延伸閱讀:
1. YouTube影片:A Social Media Christmas
2. 施達基金會:重尋節日意義 活出愛的生命
3. 真証傳播App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12月2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糟蹋

暴殄天物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進行的「2009香港教會普查」,香港的堂會數目達到1,250間,如果以每間堂會每星期一堂崇拜計算,每年就有65,000次新的崇拜講道,另外還有不同規模的佈道會。教會以外,還有很多專注於福音或牧養工作的基督教機構,每年都會舉辦大量佈道及牧養聚會,其產生的資訊總量更是驚人。

然而,這些資訊的生命週期卻大多短得可憐,除了部分會作影音記錄放在網上分享或製作成光碟出售外,其他的資訊往往就此流失。即使是放在網上分享或以光碟形式出售的內容,也往往缺乏令潛在使用者容易搜尋的配套,結果是有用的資訊被湮沒,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卻因無法找到合適資訊而苦惱。

當教會及機構不斷製作新資訊時,舊的資訊內容即使沒有特定的時間性,也很容易會被淡忘。這種情況令資訊的實質生命週期變得極為短暫。另一方面,版權持有人在行使版權時缺乏彈性亦窒礙資訊流通,導致資訊生命週期短促。

舉例來說,有不少教會或福音機構都會以不同形式發表牧養文章。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讀者要轉載這些文章或作大量複印,都要大費周章申請版權許可,同時還可能要以逐字計費的形式付版權費。

如果申請人是大規模的出版機構,這些手續不會構成太大問題。但如果想作出申請的是個人或小型教會,欠缺資源和知識處理複雜的版權手續,結果很可能因這些障礙令他們放棄使用這篇文章(尤其當他們需要不只一篇文章時),令文章失去進一步被使用和流通的機會。

活化資源

對於版權持有人而言,文章既已寫好,有更多使用者會令這篇文章產生更大的作用,這不正是版權持有人的原意嗎?我絕不是認為版權持有人不應收取版權費,而是希望指出應對新問題,要引入新思維(Think Different):

https://ted.com/talks/view/id/885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第一,在現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流行的年代,讀者面對的資訊太豐富,讀者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讀者願意花時間閱讀並協助版權持有人進一步把資訊傳播,等同於為資訊加上個人認證印章,成為無償的代言人,可進一步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令資訊得到更有效的傳播,而這對版權持有人其他作品的流通亦有幫助。

第二,在很多情況下,令資訊流通的成本往往比製作資訊本身的成本更大,版權持有人如能靈活地行使版權並適當地賦權予讀者,能促進資訊流通,亦令讀者能分享從中所領受的祝福,達致雙贏。

第三,要令資訊廣泛流通,必須從讀者或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在上面影片的例子中,SONY能從受眾角度出發,靈活行使版權,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現時該婚禮影片的觀看人次已超過六千二百萬次,單是「讚好」(Like)的人數也超過二十萬。

很多教會和機構都花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製作福音和牧養的資訊,但卻常常忽略如何活化這些資源,延長其生命週期,令其發揮長遠效用,結果糟蹋了寶貴的資源。新科技和新平台的出現,為活化資源提供大量新工具。要活化資源,個人認為有四項重要原則:可使用(Available)、可搜尋(Searchable)、可自訂(Customizable)、可分享(Shareable)。我會分幾篇文章逐項分析這些原則及實行上的一些建議。

「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約翰福音六章12節)

延伸閱讀
1.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09香港教會普查」
2. 2009香港教會普查公佈結果.全港崇拜人數上升三分一
3.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1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禾場

未得之地

四十四年前,九龍城寨還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隻身從英國來港,進入九龍城寨服事城寨中人,傳揚福音,並建立聖士提反會幫助吸毒者以福音戒毒,她的委身事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後來她把經歷寫成《追龍》一書,描述神如何帶領她走進一個完全不可知的境地服事,又如何以豐盛的恩典帶領她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克服的難關。

九龍城寨已經成為歷史,但需要福音的地方卻隨著時代的轉變、虛擬世界的出現等因素而比以往更多更廣。現時的社交網絡世界,與當日的城寨有幾個共通點。第一,很多人並不了解當中的實際情況,只是站在外圍指指點點;第二,媒體的報導往往偏向於負面訊息(如私隱問題、網絡欺凌、浪費時間等等);第三,對福音與牧養的需要極大。

我們今天接觸到的社交媒體,大部分都只有數年歷史,但實際上它已令我們的溝通模式出現重要的範式融合,從現實生活中的實時溝通延伸至網上多元化且非實時的溝通。這些轉變很多時候是革命性的,是我們不能單憑過去的經驗去解讀的。就像城寨一樣,如果不像潘靈卓般走入禾場當中,與有需要的人同行,我們永遠不會明白箇中情況和需要!

嶄新禾場

到底社交網絡只是曇花一現的時興玩意,還是一片嶄新的禾場?下面這段影片為社交網絡的影響作了一個很精彩的簡介:

影片:社交媒體革命(Social Media Revolution)

社交網絡帶來的衝擊,無論在速度、深度、廣度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對於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社交網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對於未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隨著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參與社交網絡,參與的意欲與壓力都與日俱增。我絕不是說所有人都會參與社交網絡,但參與的人為數不少卻是不爭的事實。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Facebook帳戶,即使我們把當中的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非個人帳戶等情況扣除,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菲律賓旅遊車人質事件發生後不到半天,Facebook上已出現多個專頁悼念遇難者。其中一個專頁「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仍生環的祈禱」在當天半夜已有接近200,000人參與,社交網絡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肩負著將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社交網絡讓我們可以突破地域界限,把福音異象與訊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廣傳,難道我們可以對這一片嶄新的禾場視而不見嗎?在這片新禾場上,我們每天都與朋友們有著各種不同形式的交流,為何福音異象與訊息不可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呢?

你準備好了嗎?

「(耶穌)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約翰福音十三章15節)

延伸閱讀
1. 時代論壇:舞台劇《追龍》將重演 潘靈卓細訴城寨宣教情
2. Wikipedia: Jackie Pullinger
3. Facebook「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仍生環的祈禱」專頁
4. 真証傳播Fans Club @ Facebook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1月1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