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

蜜蜂啟迪

神的創造充滿奇妙。

在自然界中,資源雖然豐富,但生物因應自身條件的限制,往往要用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取得所需資源。蜜蜂向以勤勞見稱,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蜜蜂用以建築蜂巢的蜂蠟真是得來不易。據說工蜂分泌1公斤蜂蠟要用上16公斤花蜜,而採集16公斤花蜜,蜜蜂要飛行512萬公里,即約環繞地球飛行128圈!

看到這個驚人的數字,令我對蜂巢結構的奧秘有更深一層體會:蜂巢的六角形設計能令蜜蜂能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的空間,發揮蜂蠟的最大效用,神的奇妙創造讓蜜蜂能優化寶貴資源的運用。蜜蜂透過六角形蜂巢設計優化蜂蠟資源的運用,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每每運用大量人力物力製作福音與牧養資源以服事受眾,又如何可以優化資源運用呢?

從搜尋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的角度,可優化的是發佈內容,讓已作的工容易被搜尋(Searchable),同時令資訊可被重複使用、多元化配搭,提升事工的果效及影響,更可長時間、跨地域地發熱發光。

從面對新媒體與新平台挑戰與機遇的心態而言,新媒體與新平台是令事工得以進一步鞏固、深化和延伸的契機,可優化的是如何協力同心,積極面對新挑戰,把握新機遇,讓新媒體與新平台與現有資訊及事工融合,彼此配搭,藉優化工作流程和資源運用及管理,以產生最大協同效應。

從與服事對象及現有支持者的關係角度而言,優化的是用新媒體與新平台,配合他們生活模式的轉變,進一步鞏固,深化及延伸關係,令異象廣傳。


影片:What Is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 SEO In 3 Minutes

群策群力

蜜蜂建造蜂巢的啟迪,不單在於方法的優化,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的優化。蜜蜂要飛行相當於環繞地球128圈的距離才能生產出1公斤的蜂蠟,因此建造一個蜂巢必須成千上萬的蜜蜂群策群力,彼此協作。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面對福音大使命的挑與新媒體、新平台帶來的機遇,亦要發揮群策群力的精神。

第一,教會與福音機構的同工團隊要做到「全民皆兵」。新媒體與新平台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要融入於教會及機構現有的運作中,令所作的工發揮更大果效。因此,每一位同工都應該了解其作用及對事工的影響,人人多走一步,思想如何「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第二,「全民皆兵」說的不獨是同工能用新心態面對新挑戰,學習簡單實用技巧,更重要的是異象的延伸。新媒體及新平台為受眾參與開拓了一片新天地,為「全民皆兵」開啟了很多新可能性。教會及福音機構做好本份,善用新媒體及新平台, 加強溝通並賦權受眾以簡單而實質的行動支持異象(如「讚好」及「分享」),可透過受眾的可信任聯繫(Trusted Connections)有效令異象廣傳,亦令受眾成為異象的傳承者。

第三,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間亦應群策群力,最理想的自然是藉建立共通標準令不同來源的福音與牧養資訊能更容易彼此協作,讓有需要的信徒能有效整合不同的資源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就網上資訊而言,如果大家都能用跨平台的格式令資訊可用(Available)、可搜尋(Searchable)、可自訂(Customizable)及可分享(Shareable),要整合這些資源就會方便得多。另外一個最常討論的例子就是電子出版平台,如果能建立一個不同教會、福音機構以及基督徒皆可共用的標準化基督教電子出版平台,對福音與牧養工作將會提供強大有力的支援。

互聯網以至社交媒體及流動平台的普及,為善用寶貴的福音與牧養資源提供很多新可能。只要運用得宜,優化內部結構以至面對新媒體與新平台的心態,就可以最少資源令異象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深化、延伸;再透過全民皆兵,群策群力,把福音傳到地極。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蜂巢
2. 最傑出的建築師──蜜蜂
3. 維基百科:搜尋引擎最佳化
4. Google 搜尋引擎最佳化-初學者指南
5. Google網站管理員工具說明:搜尋引擎最佳化(SEO)
6. Microsoft:搜尋引擎最佳化的八大秘訣
7. 未來傳福音是透過 SEO(搜索引擎優化)?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9月1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精髓

(按:適逢香港書展,筆者出席福音證主協會「Like者得禮」傳送正能量大行動啟動禮,分享「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因此今期加插「號外篇」,把當日分享重點作一整理及總結。)

信徒三招

社交媒體上百花齊放,分享方式各有不同。作為基督徒,肩負把福音傳到地極的大使命,我們怎樣才可做到「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呢?在此跟大家分享其中三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參與」:第一,是親身參與。對於不熟悉的事物,我們常常會有一重心理障礙,只是站在旁邊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卻缺乏親身體驗。沒有親身體驗,不能真切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特點與限制,亦不會明白箇中奧妙。如果你沒有試過分享資訊被朋友「讚好」(Like)的經驗,你只會質疑「讚好」(Like)有甚麼意義,而絕不會明白那微小動作帶來的鼓勵作用。更甚者,如果只從媒體上看報導,更容易形成「這些是電腦人/年青人的玩意兒」、「這簡直就是上網成癮」等等的誤解。有了親身體驗,慢慢就會明白在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潛規則,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有了基礎理解,才能進一步思考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為福音和牧養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慎行」:第二,要做個良好網民。有不少人會為了引起朋友注意或誤中一些商人的推廣陷阱,用Tag把朋友標示在一些與他無關的圖片、影片、文章或連結中。有些人不會太介懷被朋友強Tag,或只是默默把Tag刪除;但有些人則會對這種做法很反感,結果本來想聯繫感情,最後卻變成傷感情!尊重你的朋友,在Tag朋友前先想一想大家的交情和對方的意願,不要想Tag就Tag。同時,在社交媒體上要展示真我,因為社交媒體是現實生活中社交關係的延伸,當中的聯繫是可信任的聯繫(Trusted Connection)。朋友看見你在現實生活與社交媒體上展示兩副不同面孔,對你的信任自然就會打折扣。如果你不尊重朋友,又得不到朋友的信任,結果就是你的公信力受損,即使你發放具有生命意義的福音與牧養資訊,朋友們也會因為對你缺乏信任而不理會這些資訊。

「靈巧」:第三,要作一個精明的分享者。運用動人的相片、精簡的文字、簡潔易讀的格式,並方便你的朋友作進一步分享。一張好的圖片勝於千言萬語。同時,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時間是稀有資源,注意力是寶貴資產,你如果不能用簡潔文字引起注意與興趣,更多文字只會令朋友的「自動過濾系統」加速運行!


影片:俞真(Calvin) -「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

生命見證

有了親身體驗,在社交媒體上作個良好網民,再加上精明的分享方式,這就具備了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的基本條件。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最重要的關鍵是用自己的生命作見證。

坊間有很多關於社交媒體的討論,當中有兩類很流行的看法。第一類是科技看法,他們會從技術角度看社交媒體;第二類是市務推廣看法,認為社交媒體是推廣宣傳的金礦。

然而,筆者卻認為社交媒體是鞏固、深化、延伸現實世界社交關係的平台。以往我們溝通要同步(如見面、通電話等),但因時間有限,空閒時間亦不一,所以生活節奏反而容易脫節。社交媒體以非同步的方式補足我們的溝通,反而令我們彼此之間的生活聯繫更緊密。因此,社交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廣大的空間把福音和牧養資訊傳揚出去,只要以真誠的態度貫徹始終地作生命見證,信仰帶來的生命轉變自會展現上帝的榮耀與福音的寶貴!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7月2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期望

到我這裡來

一般傳福音和牧養信徒的模式大都是「到我這裡來」(Come to where I am),街頭佈道、短期宣教以至差派宣教士等卻是採用「到你那裡去」(Go to where you are)模式。進入電子通訊時代後,很多教會和福音機構都採用不同電子渠道與服事對象保持連繫,最普遍的大概是透過網站形式發佈資訊,然後期望服事對象會常常「到我這裡來」,跟進最新資訊。對於資訊發佈者而言,抱有這種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或許你會問:「我們不是有把更新電郵發放『到你那裡去』嗎?」然而,在服事對象每天都要面對大量資訊,連所收電郵都沒有時間全部閱讀一遍的情況下,資訊發佈者的期望與受眾的期望就會出現明顯的落差。

對資訊發佈者而言,或許認為把資料放上網就代表令資訊可用(available),但對讀者而言,真正可用(truly available)的資訊必須要對讀者具有親和力(approachable)。適切的資訊(right information)要能透過適合的平台(right platform),在讀者有需要時(right time),按讀者合用的形式(right form)服務讀者。簡而言之,以讀者的需要和期望為先,就是具親和力。就讀者的角度而言,資訊的內容當然最重要,但簡單易用、方便快捷卻是合理的期望。

這些原則看似簡單,但在面對新平台的應用時,我們會發現越是簡單易懂的原則,越是會備受忽略。以平台(platform)為例,各位可能會問我:「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在網誌、Facebook專頁、YouTube等平台上發佈同樣的資訊?這不是重複發佈,浪費資源嗎?」

關鍵問題其實很簡單,閣下的教會/機構用網站形式服務受眾是否能適切地配合受眾生活模式呢?網站雖大都備有豐富資訊,但因著社交媒體及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新平台影響,受眾的生活模式和溝通方法都比以前更豐富,對如何接觸資訊的期望因而出現變化。

到你那裡去

我並不是認為網站不再重要,網站是重要的資訊大本營,但如何令大本營中的浩瀚資訊發揮作用,卻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策略問題,不可掉以輕心。相對於要受眾「到我這裡來」探訪網站,更能有效鞏固、深化與延伸與受眾關係的是先要「到你那裡去」,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會頻繁接觸的平台,如社交媒體、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流動平台。這當中涉及三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在於看清楚起點何在。作為資訊發佈者,教會/機構是應先考慮自身的期望,還是受眾的期望呢?無疑,教會/機構應該異象與使命先行,但要取得所期望的結果,卻要先從受眾的期望出發。舉例來說,以往我們會習慣不時到訪不同網站或入門網站獲取新資訊,但現在從社交網站中,我們既可知道朋友們的近況並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亦可透過朋友間的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及不同機構的專頁取得時事以至各種不同種類的資訊,因而令我們到訪其他網站的時間相對減少。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這種情況日趨普遍,這亦正是為何教會/機構在傳達福音和牧養資訊,「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時,更要重視「到你那裡去」,讓資訊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

第二個啟示是對「浪費」的解讀。一種情況是辛辛苦苦製作了資訊,卻只有很短的生命週期,不能在長時期中發揮效用,結果要不停耗費更多資源製作類似的新資訊,就像是不停往一個有破洞的水桶灌水,越灌越漏,來來去去還只是在灌同一桶;另一種是令已製作好的資訊發揮最大的潛力和效用,讓過去但不過時的資訊能在長時期中服務受眾,而新製作的資訊就可服務更多不同的需要,好比把水裝滿很多個不同的桶。你認為哪種情況才是真正的浪費呢?

第三個啟示就在於「同樣」和「重複」的資訊。資訊的核心雖是一樣,但表現形式及其作用卻因應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分別,為受眾帶來的體驗亦有差異,能令有不同期望及需要的受眾得益。舉例來說,對於教會及福音機構,網站能作為資訊大本營,社交媒體如Facebook卻能成為進入受眾日常生活的接觸點及令資訊透過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傳播開去的引擎,而YouTube及Slideshare則更可做到節省機構資源及進入受眾平台雙重效果。在下一篇中,會對「體驗」這個課題作進一步探討。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新聞:滾滾電子浪潮
2. 研究報告:Mobile Access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