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

視化資訊

在上一篇〈印象〉中談到「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好的相片能代替千言萬語,把核心訊息表達出來。然而,如果要表達的訊息比較複雜,例如涉及大量數據資料、要顯示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等,單用相片會有相當大的限制。如果用文字,讀者則難以迅速掌握不同資料之間的關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選擇用圖表形式輔助表達。傳統的圖表如棒形圖或圖形統計圖等比較適合表達簡單的資料關聯,隨著資訊日益複雜,其限制亦益明顯。數據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及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研究領域亦日趨多元化。

David McCandless擅於把複雜數據製作成將簡單易明的信息圖形(Infographics),並從中發掘資料間潛在的獨特關聯性,強調:「資訊經過設計,會讓資訊更有意義。」以下是今年8月他在TED Conference發表了一個以「資料視覺化的美麗」為題的演說,深入淺出介紹把資料視覺化的意義,相當有啟發性:

https://ted.com/talks/view/id/937
David McCandless:資料視覺化的美麗

靈活運用

數據可視化及信息可視化讓我們可以有一個更省時省力的方法了解複雜的資訊,同時帶來新的啟迪。標籤雲Tag Cloud)透過標籤(即關鍵字)的大小、次序及顏色等以表達不同標籤的重要性、時序、性質等,可能是我們在傳統圖表以外最常接觸的可視化數據。

Facebook實習生Paul Butler運用Facebook的數據以地圖形式把5億用戶的地域關聯表達出來,製作出一幅獨特的Facebook版圖。對於數據可視化,他作了一個有趣而貼切的比喻:「把資料視覺化就像攝影一樣。你並非從一張白紙開始,而是透過調較鏡頭選定如何從某一特定角度表達資料。」

美國一名博士研究生Chris Harrison與一位路德會牧師合作,把《聖經》中63,779條相互參照(cross reference)以圖像化表達,結果製作出一幅形似彩虹的圖像;他們又嘗試為《聖經》中的人物製作社交網絡圖,結果也十分有趣。

靈活運用數據可視化的技巧能令讀者更易掌握複雜的資訊,既有圖像化一目瞭然的優點,亦具備文字般表達豐富內容的好處,為教會、機構以至信徒在傳遞福音和牧養資息提供嶄新的工具。無疑運用這類工具需要揉合創意、設計等不同技巧,但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對推動的資訊有豐富的了解及對細節有充分的掌握。有興趣的弟兄姊妹可參考《資訊設計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Design)(免費下載,只有英文版)。

在《聖經》的四福音裡,耶穌常常運用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福音和天國的真理,讓不同的人都能理解。我們身處在資訊繁多的世界中,當更要醒察如何學效耶穌以靈活淺白的方式,把重要的福音與牧養資訊清楚表達出來,啟迪思維,加深受眾的印象和了解。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甚麼。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馬太福音十三章34-35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數據可視化
2. Wikipedia: Data Visualization
3. 維基百科:信息可視化
4. Wikipedia: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5. David McCandless:資料視覺化的美麗(The beauty of data visualization)
6. Mashable: The World′s Facebook Relationships Visualized
7. Paul Butler: Visualizing Friendships
8. Chris Harrison: Visualizing the Bible
9. Social Design Notes: 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Design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印象

留下印象

請你用三秒鐘看一眼上面的相片,然後合上眼睛,你腦海裡留下了甚麼印象?是文字?還是圖像?你看得清圖像中的文字嗎?在這個小活動中,我自己的體驗是看完三秒鐘後大概只記得是一些漸變的色塊,至於圖中的文字,根本就來不及看。能令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圖像。

我們每天被無數資訊包圍,在眾多資訊中,能引起注意並令我們留下清晰印象的,少之又少。當我在瀏覽Facebook中朋友的最新動態時,一般只會花兩至三秒去「速讀」一項最新動態,而且對於大部份資訊的印象都不深。這種情況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作為福音及牧養信息傳遞者構成莫大的挑戰。在我們思考如何適切運用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如何突破這種限制,在芸芸眾多資訊當中能脫穎而出呢?

畫勝千言

以Facebook為例,我們面對大量最新動態時,甚麼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是長篇大論的文字?是那個小得難以辨認的個人或專頁圖示?還是在分享訊息中夾附的一幅動人圖像?「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正為我們帶來很好的提醒。

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一畫勝千言」不單是傳統智慧,學術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叫作「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份子生物學家John Medina在他的著作《大腦當家》(Brain Rules)中就提到「文字和口述相對於圖片,對幫助我們記住資訊的效率很低。以口語表達的資訊,在72小時後人們只能記住10%;如果加上圖像,比例會上升至65%。」他指出我們的大腦其實把每個文字都解讀為圖像,所以文字太多只會令我們的大腦負荷過重,出現擠塞的情況,產生反效果:吸引注意力變成失去注意力。

今年年初,施達基金會打算在大齋期期間推出一連四十天,以思想如何省察愛惜神的創造為主題的「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活動雖然相當有意義,但要連續四十天引起弟兄姊妹的注意殊非易事,尤其這個活動是以Facebook及電郵發佈訊息,要在浩瀚的資訊汪洋中脫穎而出更是困難。我跟施達的同工們商討後,建議每天發佈訊息時都附以一張切合當天思想材料內容的相片,以引起注意。在選取這些相片時首要切題,但同時相片要能觸動人心,因此相片大多以人物或景物特寫為主,務求在一眼之間就能引起讀者注意。結果證明運用圖像不單令弟兄姊妹的注意力增加,同時亦令他們更願意把訊息再分享出去。

無論是否熟習新媒體,我們早已被各種琳瑯滿目的資訊透過不同渠道重重圍困,因此在運用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要令服事對象留下印象,並引發行動,善用圖像是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環節。運用圖像絕不是要取代進深的閱讀和了解,但在資訊充斥的時代,我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思考吸引服事對象注意力的切入點,令他們對具有生命價值的訊息留下深刻印象。

「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詩篇一百四十五篇4節)

延伸閱讀
1. Wikipedia: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2. Wikipedia: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3. John Medina: Brain Rules
4. 施達基金會:「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1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禾場

未得之地

四十四年前,九龍城寨還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隻身從英國來港,進入九龍城寨服事城寨中人,傳揚福音,並建立聖士提反會幫助吸毒者以福音戒毒,她的委身事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後來她把經歷寫成《追龍》一書,描述神如何帶領她走進一個完全不可知的境地服事,又如何以豐盛的恩典帶領她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克服的難關。

九龍城寨已經成為歷史,但需要福音的地方卻隨著時代的轉變、虛擬世界的出現等因素而比以往更多更廣。現時的社交網絡世界,與當日的城寨有幾個共通點。第一,很多人並不了解當中的實際情況,只是站在外圍指指點點;第二,媒體的報導往往偏向於負面訊息(如私隱問題、網絡欺凌、浪費時間等等);第三,對福音與牧養的需要極大。

我們今天接觸到的社交媒體,大部分都只有數年歷史,但實際上它已令我們的溝通模式出現重要的範式融合,從現實生活中的實時溝通延伸至網上多元化且非實時的溝通。這些轉變很多時候是革命性的,是我們不能單憑過去的經驗去解讀的。就像城寨一樣,如果不像潘靈卓般走入禾場當中,與有需要的人同行,我們永遠不會明白箇中情況和需要!

嶄新禾場

到底社交網絡只是曇花一現的時興玩意,還是一片嶄新的禾場?下面這段影片為社交網絡的影響作了一個很精彩的簡介:

影片:社交媒體革命(Social Media Revolution)

社交網絡帶來的衝擊,無論在速度、深度、廣度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對於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社交網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對於未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隨著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參與社交網絡,參與的意欲與壓力都與日俱增。我絕不是說所有人都會參與社交網絡,但參與的人為數不少卻是不爭的事實。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Facebook帳戶,即使我們把當中的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非個人帳戶等情況扣除,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菲律賓旅遊車人質事件發生後不到半天,Facebook上已出現多個專頁悼念遇難者。其中一個專頁「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仍生環的祈禱」在當天半夜已有接近200,000人參與,社交網絡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肩負著將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社交網絡讓我們可以突破地域界限,把福音異象與訊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廣傳,難道我們可以對這一片嶄新的禾場視而不見嗎?在這片新禾場上,我們每天都與朋友們有著各種不同形式的交流,為何福音異象與訊息不可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呢?

你準備好了嗎?

「(耶穌)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約翰福音十三章15節)

延伸閱讀
1. 時代論壇:舞台劇《追龍》將重演 潘靈卓細訴城寨宣教情
2. Wikipedia: Jackie Pullinger
3. Facebook「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仍生環的祈禱」專頁
4. 真証傳播Fans Club @ Facebook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1月1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