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快落?
2019/04/28 1 則迴響
善用而不濫用是分寸,明辨而後分享是責任。
討論而不針對是修養,爭辯卻仍聆聽是尊重。科技本應以人為本,鞏固、深化、延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數碼時代的問題不在數碼科技。人心才是問題所在。
在凡事講求速度效率的數碼時代,快樂似乎也變得短暫、急促、無根。
在簡單年代,我們嚮往豐富;在數碼年代,我們追求簡單。是反璞歸真?還是物極必反?關鍵在於快樂的根源何在。無論是簡單年代的選擇還是數碼年代的多元,皆是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科技不是扼殺快樂的罪𣁽禍首,快樂變成快快失落,亦非智能手機的錯,只是時代透過數碼科技,給我們出了一條考驗個人修養與分寸拿捏的挑戰題。
在筆者成長的年代,生活較簡單,聽聽音樂、逛逛圖書館、去去公園、約好友打球或是與家人外出用饍,就是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以外主要的樂趣來源。筆者因家境清貧,看電影是一年可能只有一次的盛事。然而,在那個科技不太發達和沒有太多選擇的年代,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的直接交流與互動,亦似乎更懂得珍惜相處的機會和時間。生活簡單,情感的交流卻能歷久彌新,餘韻無窮,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更多留白的空間去用心感受,細細品嚐。
進入數碼年代,從多元化兼琳琅滿目的媒體、娛樂選擇,到日常無窮無盡的即時通訊、動態更新,人人都變成日理萬機、上通天文(你看過黑洞的相片了嗎?)、下知地理,古今中外,無遠弗屆。在無邊的資訊狂潮中,人就像滔天巨浪中的一葉孤舟,在隨波逐流之際,為免被狂潮吞噬,要不疲於奔命,搶在時代尖端;要不我行我素,視巨浪如浮雲;各師各法,不一而足。
在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限制不變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被切割成不同的碎片。我們再沒有以往的餘裕感受快樂。社交平台的溝通、數碼科技的娛樂,並非不能帶來快樂,只是數碼年代的快樂,來匆匆去匆匆,來者瞬間,去者剎那。我們的時間和空間被快速填滿,快樂卻連生根的機會都欠奉。我們並非無心,只是心太忙。
在我們還未能用心感受別人的關懷問候之際,可能已被另一則即時新聞的通知奪去注意力;在我們與友朋暢談天地之際,偶爾觸發敏感話題而變成壁壘分明的激辯,屏幕的分隔似乎令人身攻擊的無禮言詞變得容易琅琅上口;在我們仍未分清資訊來源真偽之際,骨子裡的記者本色發作,馬上變身即時新聞記者;在我們尚未全面了解事情之際,便武斷地作出論斷;凡此種種,都是你我他在虛擬平台上的實在經歷,歷歷在目,入心入肺,甚或撕心裂肺。數碼時代的快速文化,會容易讓人以為速度就是王道,造就了我們的不加思索!媒體的威力在不知不覺中造就了我們的自我膨脹,自我感覺良好變成常態,我即公義變成理所當然。負值的幸福感是必然的副產品。
善用而不濫用是分寸,明辨而後分享是責任。
討論而不針對是修養,爭辯卻仍聆聽是尊重。
科技本應以人為本,鞏固、深化、延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數碼時代的問題不在數碼科技。人心才是問題所在。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 6:8)
![]() |
本文章的文字部分由基督教新媒體運動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
(文章亦刊載於基督教《時代論壇》週報2019年4月28日「觀點」版)
文章立意良好。筆法用詞欠精準雅馴。篇幅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