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95@新媒體──思考、承擔、關聯

新媒體從不同層面影響受眾的生活和溝通模式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有否運用新媒體的知識、經驗、技巧,都可以透過學習與嘗試突破限制,為事工注入新動力、拓展新可能。只要運用適當方法、加以操練後,就能令人突破原有的限制。

新媒體從不同層面影響受眾的生活和溝通模式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有否運用新媒體的知識、經驗、技巧,都可以透過學習與嘗試突破限制,為事工注入新動力、拓展新可能。只要運用適當方法、加以操練後,就能令人突破原有的限制。

42195這個數字,對於練習長跑的朋友來說,是一個夢寐以求的目標,它代表馬拉松的距離42.195公里。基督徒、教會和福音機構運用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事工所面對的挑戰,絕不下於一個初學者要克服42.195公里所面對的挑戰。

筆者從來都不是運動健將,一年前為了改善健康而跟隨馮華添教練學習跑馬拉松(註:馮教練是基督徒,參見真証傳播訪問)。在過程中有不少深刻的體會,讓我聯想到基督徒、教會以至福音機構該如何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和機遇。

深入思考,突破迷思
在學習馬拉松之前,筆者對馬拉松有不少迷思和誤解,例如一定要是運動健將才可完成馬拉松、跑步一定要跑得快等等。然而,經過深入的了解、思考、實踐,筆者對馬拉松的誤解和迷思一一被打破,不但讓筆者突破體能上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打破心理上的障礙。

筆者在過去五年多以來推動基督教新媒體運動,常常面對的不是動力或技能上的欠缺,最大的絆腳石反而是弟兄姊妹對新媒體存在心理上的障礙與迷思。

有些人覺得自己不懂新媒體,甚至不熟悉電腦操作,覺得新媒體遙不可及。然而,智能手機的流行,以及各新媒體平台的親善設計,早已賦權讓很多不熟悉電腦操作的人接觸廣泛的網上資訊,如用智能手機瀏覽Facebook、用WhatsApp與親友溝通。「新媒體遙不可及」或許只是一個心理關口。

有些人覺得新媒體只是年輕人玩意,因此一提及新媒體,他們就會說:「對呀!我們要接觸年輕人!」然而,因著新媒體的便利性和親和力,再加上智能手機等工具的配合,在交通工具、食肆餐廳中的低頭族,早已不只局限於年輕人。

有些人以為新媒體等同多媒體,要善用新媒體作福音和牧養工具就要製作短片或微電影,因為文字資料比較靜態,一定要用多媒體的方法才能吸引人。然而,新媒體的真正作用是透過簡便多元的方式,豐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繫,鞏固、深化、延伸關係。正如面對面溝通時,我們會透過談話、表情、語氣、手勢、姿勢等表達意思和情感,新媒體亦存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可能性。

多媒體固然有其好處,但並非適合所有情況。例如聽一場演講,可能是看影片比看文字好,但如果時間不足,速讀文字版就更合適。著名的TEDTalks(http://ted.com)就是能兼顧不同需要的表表者,所有影片均附完整文字版本。形式要與內容互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否則,多媒體能予人較豐富體驗的同時,卻有可能收窄想像空間。其實,不同形式的表達都有其空間和受眾,如片面地以為新媒體等於多媒體,那就會見樹不見林,無法真正體現新媒體所賦予的多元溝通空間。

任重道遠,慎思明辨
初學馬拉松時,教練談到運動場禮儀,例如只有跑者才應佔用跑步徑,閒談、拉筋、散步等都不應在跑步徑上進行,以免妨礙其他跑者;想轉線前必須留意鄰線是否有其他跑者,並打手勢示意等等。禮儀所代表的是一份尊重,守規則亦能讓大家共同分享一個良好的跑步環境。

當我們享受新媒體帶來的好處時,我們有否留意該遵守的禮儀、該奉行的規則呢?這些禮儀和規則,其實並非新媒體所獨有的,而是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作為一個要為福音作生命見證的基督徒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有些人覺得新媒體講求速度,一定要動作快,有資訊就要第一時間轉發。由於新媒體令資訊快速流通,我們常常缺乏停一停、想一想的耐性,更遑論核實資訊來源,分析箇中論據的訴求。但作為基督徒、教會或是福音機構,我們在追求快捷的同時,更要追求準確!作為福音代言人,如果我們只求快,不求準,沒有核實清楚資訊來源、沒有慎思明辨資訊真偽,每一個隨意的分享都可能損害我們的生命見證。

在新媒體的環境中,一個最令筆者感到擔憂的現象是大家往往「以為」自己所掌握的就是真理,自以為是,結果即使後來發現資訊有誤,亦無法收回已發佈的資訊。以往的新聞媒體比較踏實,往往做大量深入求證的工夫,因此可信度較高。然而,現在不少新聞媒體為求吸引注意,常會不惜把一些未經證實的傳聞或猜測加以炒作。因此弟兄姊妹在引用這些資訊時切不可輕率,必須慎思明辨,有所承擔,做一個負責任的資訊發佈者,思考、核實當中的論點與邏輯,以免成為「以訛傳訛」的幫凶。

對於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總會有人爭辯至面紅耳赤,口出惡言,最終發展至彼此謾罵,甚或透過攻擊對方的身份、背景、人格以否定對方的論點和立場。常令筆者感到難過的是,這種情況在基督徒群體中並不乏見!擇善固執有其必要,但「君子和而不同」,即使立場不同,仍可以溫和理性的態度討論。如果一定要用謾罵、人身攻擊的手段,是否正反映自己所掌握的「真理」站不住腳呢?

基督徒肩負著傳福音的大使命,而最有效的福音工具就是自身的生命見證。基督徒每天在新媒體上的言行分享,已成為生命見證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我們不做一個負責任的資訊發佈者、不好好展現信仰讓我們成為「和平之子」,我們如何能夠傳福音,如何能夠作見證呢?

通盤考慮 務實關聯
以前總會以為跑步要講求速度,快就是好,學習跑馬拉松後才知道要保持均速才是長跑的關鍵。學慢跑原來更具挑戰性,不可貪一時之快,缺乏整體策略和眼界,否則只會後勁不繼,無法達標。同時,要時刻留意身體的反應和變化,不可只顧自我感覺良好,卻忽略身體提供的實際訊號。

不少基督徒、教會、福音機構都對異象有清晰的掌握,但在接觸新媒體時卻容易聚焦在實務操作上而忽略通盤的策略思考。每當被問及如何善用新媒體推動事工,我都會反問:「為何貴機構想做這件事?它如何幫助你們實踐異象?在新媒體部署和事工目標之間有何因果關係?」不少教會和福音機構在運用新媒體時都讓它變成一個「孤島」,即與其主體事工及各項日常運作完全分割,缺乏呼應,效果必然不佳,無法產生互補作用和協同效應。

不少人誤以為新媒體只是新型的廣告欄,故用推廣思維運用新媒體。然而,新媒體的真正作用是透過簡便多元的方式,豐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繫,鞏固、深化、延伸彼此的關係。因此,運用新媒體要以人為本,以富有同理心的角度分享資訊,建立連繫。舉例來說,一間基督教出版社與其呼籲受眾閱讀,不如把書的內容精髓分享出來,讓讀者自己感受其意義及與自身的連繫從而產生閱讀的動力。正如跑馬拉松不可只顧自己鬥志高昂、自我感覺良好,卻忽略身體顯示的訊號,運用新媒體與受眾溝通連繫亦不可只顧自己異象清晰、自我感覺良好,一味埋頭苦幹,卻忽略從受眾角度思考,否則只會花了氣力,受眾卻覺得事不關己。

結語: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當初聯絡馮教練時,我曾擔心自己極少做運動,是否能夠跑馬拉松,教練卻斬釘截鐵地回應:「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完成馬拉松!」教練所說的有心,我的體會是「決心、用心、恆心」,即達標的決心、學習的用心、訓練的恆心。只要運用適當方法、加以操練後,就能令人突破原有的限制。在調整了跑姿和呼吸後,才發現原來遙不可及的10公里,以至半馬拉松,甚至全馬拉松,都變成可能。

無論基督徒、教會、福音機構有否運用新媒體與受眾溝通連繫,新媒體從不同層面影響受眾的生活和溝通模式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有否運用新媒體的知識、經驗、技巧,都可以透過學習與嘗試突破限制,為事工注入新動力、拓展新可能。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與讀者共勉!

「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羅尼迦前書 5:21)

延伸閱讀:
1. 如果在耶穌降生的年代已有新媒體,會是怎樣一副光景呢?看看這段影片The Digital Story of Nativity,你或許會更能感受到新媒體其實並非遙不可及。
2. 馮華添 - 42195,終點等待你
3. 網絡倫理文章選讀(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創作共用許可 本文章的文字部分由基督教新媒體運動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文章亦刊載於証訊息2016年2月號@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