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時

零和遊戲

從前唸經濟學的時候,接觸過一個有趣的概念,叫「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是博奕理論(Game Theory)的一部分。簡單而言,零和就是指在一個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甲的得益意味著乙的損失,甲與乙的得益與損失總和是零,即代表雙方存在必然的衝突。在日常生活中,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零和遊戲大概就是時間分配。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有廿四小時,多花了時間做某件事,可運用的時間自然相應減少,這是我們必然面對的限制,絕無例外。

社交網絡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美國最近一項調查,美國人花在網上的時間中,有22.7%是花在社交網絡上,相較前一年同期,增長達43%。單以Facebook而言,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帳戶,參與社交網絡在我們不少人的每天廿四小時當中,已穩佔一席位。那我們犠牲的究竟是甚麼時間呢?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是睡眠時間?還是與靈修安靜的時間?

我相信正是因為時間的零和特性,所以在不同場合中,都聽到弟兄姊妹覺得參與社交網絡很浪費時間。然而,我同時亦聽到有弟兄姊妹分享社交網絡令他們能善用時間跟不同的朋友保持連繫。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時間管理。

費時?省時?

在時間管理的課題中,有所謂「做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和「正確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甚麼才是正確的事?可參考一下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的分享:

https://ted.com/talks/view/id/71
影片:華理克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花時間參與社交網絡是否「做正確的事」呢?按照華理克牧師的分享,那要看我們的目的何在。在個人的體驗上,運用社交網絡為我省下不少時間,令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與朋友們保持連繫,鞏固、深化、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關係。

除了「做正確的事」之外,如何「正確地做事」也是不容忽視的。我有一位友好的弟兄,對服事年青人很有心。他常常在靈修後把所讀的聖經經文的中英文版放到Facebook上。我有時候很不長進,沒有靈修讀經,他分享的經文往往成為我的一點亮光與提醒。後來,他告訴我,在他服事的年青人當中,有不少未信主,也不願讀經。但他在跟這些年青人的接觸中,發現原來他們是有留意他所分享的經文,而且會加以咀嚼和思考。這位弟兄善用社交網絡,令其成為以真理祝福年青人的有效渠道。

曾聽過一位牧師講道,提及我們有時候會對現實社會中一些現象感到大惑不解,但這些時候往往是我們要去思考我們作為基督徒應如何自處和回應的關鍵時刻。面對社交網絡帶來的挑戰與嶄新溝通模式,在我們把有限時間花在社交網絡上的時候,我們有否思考作為基督徒,應如何正確地運用這些資源,善用光陰,為神國出力呢?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歌羅西書四章5節)

延伸閱讀
1. Social Networking Dominates Our Time Spent Online
2. 華理克 (Rick Warren) 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1月1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身教

由我做起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記載了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叫「謝公教兒」。 故事的主人翁謝公,就是東晉時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謝安。內容說謝公夫人問謝公,為何沒有看見他教導孩子,謝公回答說自己常常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身教相較於言教,往往更有說服力。

社交網絡為教會及基督教機構提供平台,加強與會友、支持者、合作伙伴等的溝通與連繫。只要稍為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教會或機構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訊息,但似乎乏人問津,無人「讚好」。當然,這與該教會或機構的支持者使用社交網絡的習慣不無關係。然而,教會或機構本身的同工呢?就教會或機構分享訊息而言,有誰比教會或機構本身的同工更明白該訊息背後的意義呢?有誰比他們更有動力去分享推動,令訊息廣傳呢?最明白及理應最支持這件事的人,都沒有以行動參與分享,肯定令說服力大為失色!

大學》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傳福音及推動機構異象的角度看,福音及異象推動者本身的核心成員是最先要推動的,然後到支持者,再到對福音及異象未有認識的群體。如果教會或機構上下一心,人人抱著「推動異象‧由我做起」的態度,每出一項訊息更新,自家同工身體力行,率先讚好支持,產生的果效肯定會不一樣。

社交網絡的溝通模式首重真心分享,所以這裡講的支持,絕非公式化動作,而是真心認同福音使命與機構異象的自發支持。這種行動上的支持不單可以成為榜樣,提醒其他弟兄姊妹效法,亦會令該訊息在「熱門動態」中排名提高,讓其他人有更多機會看到該訊息!

息息相關

以身作則,由我做起只是第一步。在社交網絡多層面、多元化、多向度的溝通模式中,要令對方感受到與自身的關聯性才是令榜樣成為效法對象的關鍵部分。

德國福士汽車在2009年籌辦了一個有趣的比賽專案,叫「趣味理論」(「The Fun Theory)。該專案旨在具體實踐透過有趣的方式令人們改變行為,為好事出力。其中一個參賽作品「鋼琴樓梯」(Piano Staircase),運用充滿想像力的方式令接近七成的使用者自願捨棄扶手電梯而用樓梯,為保護環境出力:

影片:鋼琴樓梯(Piano Staircase)

「鋼琴樓梯」令行為改變的原因似乎在於「趣味」,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在於「趣味」令「鋼琴樓梯」與使用者之間產生關聯,而「趣味」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比使用扶手電梯節省的氣力來得重要,結果形成行為上的轉變。

看完這個有趣的例子後,會否為你在社交網絡環境中實踐身教帶來進一步的啟迪?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翰福音十三章15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謝安
2. 維基百科:大學(著作)
3. TheFunTheory.com
4. Piano Staircas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0月2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