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時

零和遊戲

從前唸經濟學的時候,接觸過一個有趣的概念,叫「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是博奕理論(Game Theory)的一部分。簡單而言,零和就是指在一個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甲的得益意味著乙的損失,甲與乙的得益與損失總和是零,即代表雙方存在必然的衝突。在日常生活中,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零和遊戲大概就是時間分配。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有廿四小時,多花了時間做某件事,可運用的時間自然相應減少,這是我們必然面對的限制,絕無例外。

社交網絡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美國最近一項調查,美國人花在網上的時間中,有22.7%是花在社交網絡上,相較前一年同期,增長達43%。單以Facebook而言,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帳戶,參與社交網絡在我們不少人的每天廿四小時當中,已穩佔一席位。那我們犠牲的究竟是甚麼時間呢?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是睡眠時間?還是與靈修安靜的時間?

我相信正是因為時間的零和特性,所以在不同場合中,都聽到弟兄姊妹覺得參與社交網絡很浪費時間。然而,我同時亦聽到有弟兄姊妹分享社交網絡令他們能善用時間跟不同的朋友保持連繫。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時間管理。

費時?省時?

在時間管理的課題中,有所謂「做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和「正確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甚麼才是正確的事?可參考一下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的分享:

https://ted.com/talks/view/id/71
影片:華理克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花時間參與社交網絡是否「做正確的事」呢?按照華理克牧師的分享,那要看我們的目的何在。在個人的體驗上,運用社交網絡為我省下不少時間,令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與朋友們保持連繫,鞏固、深化、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關係。

除了「做正確的事」之外,如何「正確地做事」也是不容忽視的。我有一位友好的弟兄,對服事年青人很有心。他常常在靈修後把所讀的聖經經文的中英文版放到Facebook上。我有時候很不長進,沒有靈修讀經,他分享的經文往往成為我的一點亮光與提醒。後來,他告訴我,在他服事的年青人當中,有不少未信主,也不願讀經。但他在跟這些年青人的接觸中,發現原來他們是有留意他所分享的經文,而且會加以咀嚼和思考。這位弟兄善用社交網絡,令其成為以真理祝福年青人的有效渠道。

曾聽過一位牧師講道,提及我們有時候會對現實社會中一些現象感到大惑不解,但這些時候往往是我們要去思考我們作為基督徒應如何自處和回應的關鍵時刻。面對社交網絡帶來的挑戰與嶄新溝通模式,在我們把有限時間花在社交網絡上的時候,我們有否思考作為基督徒,應如何正確地運用這些資源,善用光陰,為神國出力呢?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歌羅西書四章5節)

延伸閱讀
1. Social Networking Dominates Our Time Spent Online
2. 華理克 (Rick Warren) 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1月1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真相

人云亦云

《戰國策.魏策二》中有一個記載,說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怕魏王在他離開後聽信小人讒言,對他產生懷疑,故問魏王如果有人說街上有老虎,他會否相信。結果是如果只有一個人說,魏王就不相信;如果有兩個人說,魏王就會將信將疑;如果有三個人說,魏王就會相信。龐蔥於是對魏王說:「很明顯街上不會有老虎,但因為三個人說有,就好像真有老虎一樣。趙國邯鄲與魏國大粱間的距離比這裡跟街上的距離遠得多,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希望大王能明察,不要聽信流言。」儘管龐蔥已花盡心思提醒魏王,最後魏王還是因信讒言而疏遠龐蔥。由於這個典故,出了「三人成虎」的成語,意指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

社交網絡令我們每個人都能輕易掌握方便快捷的傳訊工具,讓訊息快傳及廣傳。在社交媒體上,我也跟大家一樣,會轉載不同訊息,與其他人分享。這令我對「三人成虎」的成語有一番更深的體會。有一位剛參與Facebook不久的朋友看了一篇報章報導,指有35%的Facebook用家後悔留言,於是發電郵向我查詢,問在Facebook留言是否真的很危險。

這個調查是由世界著名電腦及網絡安全軟件公司F-Secure透過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在F-Secure所發佈的新聞稿中,沒有詳述問卷調查所根據的研究方法。以其調查涵蓋平台(Facebook / Twitter / Stumbleupon)會員人數之多(數以億計)、網上問卷調查成本之低、調查期間之長(3個月),整個調查的樣本卻只有450人,實在令我對調查的嚴謹程度及調查方法是否科學化產生很大的疑問。然而,報章在報導時卻只選取了最唬人的數據作標題以吸引讀者。我絕非全盤否定調查的結論,只是認為所用的調查方法並不能提供充足證據支持調查的結論!

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分享訊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個人的認證或關注。這則新聞在Facebook上被廣泛傳播,多數情況下都是順著新聞的結論再添加個人評價。這其實是已經等於認同新聞的結論,而再進一步添加個人經驗或意見,接收訊息的朋友又會進一步把這個過程重複。於是本來並不科學的結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一個更具權威性的結論!大多數人都不會關心該項研究的基礎是否扎實,方法是否嚴謹,只會記住那些有問題的結論!這反映了在社交網絡中透過可信賴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分享資訊的黑暗面:透過可信賴的連繫分享正確有用的資訊固然可製造極佳正面效果;但運用不當,亦能變成以訛傳訛的高效工具!

作鹽作光

換一個角度看,社交網絡的快速傳訊特性,亦令我們有更多作鹽作光、令真相顯明的機會。對於新聞報導,或許我們會覺得難以辨別真偽;但在屬靈層面,我們卻可以有不少發揮空間。

影片:換一個角度

近年萬聖節已變成商業化的噱頭,被商人粉飾成一個看似有趣的節日,很多人都不會考究其來源,小孩亦以扮鬼為樂。今年我看到不少住宅區商場早在十月初已紛紛換上萬聖節的主題裝飾,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人分享各種跟這些萬聖節裝飾相關的照片。作為基督徒,我們是否明白萬聖節的真相呢?我們可如何善用社交媒體作回應呢?在此謹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作為參考。第一,我會避免對這類訊息「讚好」(Like)及作進一步分享,以免成為間接的代言人,令萬聖節的真相被進一步掩蓋。第二,我會分享介紹萬聖節真相的有關訊息及活動,冀能讓更多弟兄姊妹及親友從商業廣告以外的另一個角度了解真相,亦希望能透過社交網絡的強大延伸能力,將真相廣傳!

面對在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的各種糖衣毒藥,正是我們作鹽作光的最佳機會!

「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導我,教訓我,因為你是救我的上帝。我終日等候你。」~詩篇廿五篇5節

延伸閱讀
1. 35% Facebook用家後悔留言
2. Facebook users connect from work, but avoid the boss
3. 真証傳播:揭開萬聖節的真相
4. 真証傳播Fans Club@Facebook
5. 天倫樂雜誌:從萬聖節說起  
6. 基督教佈道中心華恩堂:萬聖節究竟是何方神聖?
7. 「基督徒只信神,不扮鬼」專頁@Facebook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0月2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鼓舞

鼓舞的威力

鼓舞的威力不容忽視。

前幾天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佈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與家人相處時間越長、溝通方法越多樣化,越能促進家庭和諧及心理健康。該調查的研究員也指出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並多點讚賞家人,能有效促進家庭和諧。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的研究亦指出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是令人類快樂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社交網絡延伸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亦在日常生活接觸以外,為我們提供更多樣化的溝通方式,帶來更多關顧與鼓勵他人的機會。兩位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Caroline Haythornthwaite及Lori Kendall指出網上互動不但對現實生活中的社群有正面影響,網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亦產生協同效應,共同建構成社群成員的互相支援機制。同時,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結合,為我們創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不可或缺的溝通與資訊基建平台。它拓闊了我們溝通的渠道,配對了我們的溝通時間,消除了妨礙我們溝通的地域限制。

老友記Erwin去年暑假參加香港電台《窮富翁大作戰》節目,體驗籠屋(即床位寓所,可參見維基百科「香港人口」條目)居民生活,第一天晚上已因環境惡劣而難以入睡。凌晨四點,他在Facebook上留言抒發感受,竟然有朋友於極短時間內留言鼓勵,令他精神為之大振!在幾天遠離平日生活圈子的體驗過程中,他的家人朋友透過社交媒體就能得知他的情況,繼續為他鼓舞,並為他的身心靈代禱,陪伴他克服當中的困難與挑戰。

良性互動

前陣子我有家人因病半夜入院,凌晨時分我在醫院透過Facebook發出代禱呼籲,轉眼間就有多位朋友留言回應,表達支持,當中不乏平日絕少在Facebook現身的友好。到家人康復出院,我在Facebook留言報喜,又有多位朋友「讚好」(Like),令我得到莫大的支持。

常常會看到一些意見,質問Facebook為何只有「讚好」,沒有像YouTube般同時具備Dislike功能。我認為這正是Facebook高明的地方。方便易用的「讚好」功能令我們能簡便地表達正面的關心,促進人際關係間的良性互動。社會上已有太多令人宣洩不滿的渠道,媒體總是令我們太容易表達負面意見。Facebook這個設計令正面的回應得到發揚,實在是一大德政,由此而引發的良性互動令社交媒體的生態環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據說Facebook每天有30億個「讚好」,以Facebook登記戶口5億個計算,即每人每天起碼有6次「讚好」。如果扣除那些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等情況,平均「讚好」數字將會更高。社交媒體專家Niall Harbison認為我們喜歡「讚好」的原因非常簡單:透過「讚好」,我們可以輕易給予對方肯定,同時亦可豐富我們的社交生活。

Liking@Geek & Poke by Oliver Widder

在「讚好」的時候,我一直奉行「擇善而讚」的原則。一方面「讚好」是代表自己對某件事、某個意見、某個連結的肯定,就像印章一樣,它代表了個人認證。「讚好」用得濫了,「讚好」就失去其意義。另一方面,如果朋友留言告訴我他病倒了,我卻跑去「讚好」,那不是明擺著跟他過不去嗎?

我有好一陣子,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團契生活。透過社交媒體,我卻能繼續知道團契和團友的近況:團友病了,我能表達關心;團友生日,我能表達祝福。透過相互「讚好」,我能與團友保持交流,團友也知道我仍然存在;團友知道我忙碌奔波,會為我代禱打氣。社交網絡絕不可能代替我的團契生活,但卻在我最需要鼓舞的時候,令我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得到鞏固、深化、延伸。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四章8節

延伸閱讀
1. 港大調查 一個擁抱 一句讚賞 家庭更和諧(2010.09.27)
2. Happiness: What Makes People Happy? (2010.08.03)
3. Online interact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for real-life communities (2010.04.05)
4. Erwin分享:善用神所賜的資源
5. 《窮富翁大作戰
6. Why Do People Click 3 Billion Facebook Like Buttons Each Day? (2010.07.17)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9月3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