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引言:適逢蘋果行政總裁喬布斯(Steve Jobs)宣布辭任,故加插【號外篇】,剖析喬布斯對細節的專注為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帶來的啟迪。〕

「如果你是一個有堅持的木匠,在你打造一個衣櫃時,你不會隨便用一塊夾板裝在背面。儘管衣櫃背面對著牆壁,可能永遠沒有人會看到它,但你卻知道它的存在,於是你會找一塊和前面那塊同樣漂亮的木板裝上去。要讓你晚上睡得安穩,對美學標準及品質的要求都必須貫徹始終。」~喬布斯(Steve Jobs)

鉅細無遺

有一位曾經跟喬布斯合作過的Google高級行政人員Vic Gundotra近日道出2008年1月6日(星期日)發生的一件關於喬布斯的趣聞

當天早上我在崇拜期間收到一個沒有來電顯示的電話,我沒有接聽。在崇拜之後,我在留言信箱中發現喬布斯的留言,要求回電到他家以討論一個緊急事項。

我馬上回電:「喬布斯,抱歉我剛才沒有接聽來電,我在崇拜當中,同時來電沒有顯示號碼,所以沒有接聽。」

喬布斯大笑:「Vic,除非來電顯示是『上帝』,否則你絕不應該在崇拜中接聽來電。」

我緊張地笑起來,因為雖然喬布斯在平時常常打電話來投訴各種不同的事,但在星期日打來並要求回電到他家裡是很不尋常的,到底是甚麼事那麼重要?

喬布斯:「Vic,我們要處理一個緊急問題,一個我認為要馬上處理的問題。我已委派了蘋果這邊的人員協助你,我希望你明天就能把這個問題處理好。」

喬布斯續說:「我在iPhone上看到Google的標誌,但我對這個標誌很不滿意。Google中的第二個o的漸變黃色很不對頭,那根本是錯的,我的人員明天會把它修正好。你認為怎樣?」

‧‧‧‧‧‧

當我想到領導才能,熱誠及對細節的專注,就會想起這次電話對談。這是一課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課堂:即使是在星期天,行政總裁也應關注顏色的漸變層次是否正確。

這個趣聞生動地反映出喬布斯對細節的專注。在喬布斯擁有的313項專利權中,不單有電子產品的設計、瀏覽介面等技術項目,還有產品包裝,甚至蘋果商店的樓梯!喬布斯甚至連在iPhone上用甚麼螺絲釘也要過問!Macworld前一陣子有一篇文章總結蘋果的成功經驗:「蘋果在產品設計及用戶經驗的精確掌握並非來自運氣,而是無數次的測試、作出一個又一個決定並不斷檢討。這並非法術(magic),而是努力、智慧,再加上對用戶經驗堅韌不懈的專注。」

Vodpod videos no longer available.
影片:Walt Mossberg: Steve Jobs an Historical Figure

差之毫釐

社交媒體、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平台令資訊傳播更快速,受眾層面更廣闊。對於肩負把福音傳到地極大使命的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新媒體及新平台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如果缺乏對細節的專注,很可能會令我們的努力跌入「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境況,不但令長期的努力付諸流水,更會產生反效果。

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有一篇報導,引述一名英國互聯網業企業家指出「錯別字成了互聯網經濟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每星期都在給英國的網上企業造成『數以百萬英鎊計算的』損失...而拼寫對一個網站的信譽非常重要。客戶看到錯別字,就會擔心網站的信譽。」該報導進一步引述牛津大學「牛津互聯網研究所」負責人說:「網站的首頁或者銷售頁面不單單是給朋友看的。有錯字,會影響人們對公司的信心。如果客戶擔心垃圾郵件、網路釣魚,錯別字很有可能成為該網站的『殺手』。」

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在運用社交媒體及流動平台推動福音時,不但要注意像錯別字這類傳統的細節,還要留心這些新媒體及新平台帶來的新挑戰:

例子一:發佈聖經經文章節
以往在教會裡發佈信仰資訊時引用聖經經文時,大多會用「林前九:23」這類寫法。對信徒而言,解讀這個寫法或許困難不大。但由於新媒體和新平台能把資訊快捷而廣泛傳播,用同樣的方式在新媒體和新平台上發佈這些資訊很可能會為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有關經文的非信徒增添障礙。如果寫成「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就能方便他們作進一步資料搜尋。

例子二:社交媒體圖示
越來越多教會及福音機構採用不同的社交網絡工具加強與受眾的溝通,並會在通訊中用圖示形式表達,以吸引讀者注意。互聯網上有大量這類免費圖示,但設計各有不同,而且大多只包括一些比較主流的圖示。如果在運用這些圖示時為求方便,混用不同設計的圖示,就會像上述錯別字的情況一般,予人不認真的感覺,影響機構形象。

例子三:YouTube/WordPress自動分享的連結
YouTube及WordPress都有一個功能,讓用戶把新發表的內容自動發佈到Facebook。這個功能看似方便,按一下,就自動分享。然而,人家若想在Facebook把你發佈的資訊再分享給親友,就會發現Facebook平常慣用的「分享」(Share)功能不見了。他們必須先連結到來源網站,方能再把資訊分享到Facebook。如果資訊發佈者沒有留意這點,就可能會因為這些額外的步驟,令資訊流通大打折扣。

上面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在新媒體和新平台所帶來的機遇中,實在要留意很多執行上的細節,否則不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更會「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喬布斯作為商業機構的行政總裁,對細節的專注反映其個人的認真態度及對品質的嚴格要求。我們的福音大使命比喬布斯的個人目標更是重要得多,在對細節的專注度上,我們實在沒有理由比喬布斯要求低!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Google+: Vic Gundotra – Icon Ambulance
2. Mac Rumors: Apple Mac iOS Rumors and News You Care About
3. NPR: A Story About Steve Jobs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4. NYTimes: Apple Patents Show Steve Jobs’s Attention to Design
5. Macworld: It‘s not magic: How Apple achieves greatness
6. BBC英倫隨筆:錯別字與百萬英鎊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8月2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表達

視化資訊

在上一篇〈印象〉中談到「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好的相片能代替千言萬語,把核心訊息表達出來。然而,如果要表達的訊息比較複雜,例如涉及大量數據資料、要顯示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等,單用相片會有相當大的限制。如果用文字,讀者則難以迅速掌握不同資料之間的關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選擇用圖表形式輔助表達。傳統的圖表如棒形圖或圖形統計圖等比較適合表達簡單的資料關聯,隨著資訊日益複雜,其限制亦益明顯。數據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及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研究領域亦日趨多元化。

David McCandless擅於把複雜數據製作成將簡單易明的信息圖形(Infographics),並從中發掘資料間潛在的獨特關聯性,強調:「資訊經過設計,會讓資訊更有意義。」以下是今年8月他在TED Conference發表了一個以「資料視覺化的美麗」為題的演說,深入淺出介紹把資料視覺化的意義,相當有啟發性:

https://ted.com/talks/view/id/937
David McCandless:資料視覺化的美麗

靈活運用

數據可視化及信息可視化讓我們可以有一個更省時省力的方法了解複雜的資訊,同時帶來新的啟迪。標籤雲Tag Cloud)透過標籤(即關鍵字)的大小、次序及顏色等以表達不同標籤的重要性、時序、性質等,可能是我們在傳統圖表以外最常接觸的可視化數據。

Facebook實習生Paul Butler運用Facebook的數據以地圖形式把5億用戶的地域關聯表達出來,製作出一幅獨特的Facebook版圖。對於數據可視化,他作了一個有趣而貼切的比喻:「把資料視覺化就像攝影一樣。你並非從一張白紙開始,而是透過調較鏡頭選定如何從某一特定角度表達資料。」

美國一名博士研究生Chris Harrison與一位路德會牧師合作,把《聖經》中63,779條相互參照(cross reference)以圖像化表達,結果製作出一幅形似彩虹的圖像;他們又嘗試為《聖經》中的人物製作社交網絡圖,結果也十分有趣。

靈活運用數據可視化的技巧能令讀者更易掌握複雜的資訊,既有圖像化一目瞭然的優點,亦具備文字般表達豐富內容的好處,為教會、機構以至信徒在傳遞福音和牧養資息提供嶄新的工具。無疑運用這類工具需要揉合創意、設計等不同技巧,但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對推動的資訊有豐富的了解及對細節有充分的掌握。有興趣的弟兄姊妹可參考《資訊設計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Design)(免費下載,只有英文版)。

在《聖經》的四福音裡,耶穌常常運用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福音和天國的真理,讓不同的人都能理解。我們身處在資訊繁多的世界中,當更要醒察如何學效耶穌以靈活淺白的方式,把重要的福音與牧養資訊清楚表達出來,啟迪思維,加深受眾的印象和了解。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甚麼。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馬太福音十三章34-35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數據可視化
2. Wikipedia: Data Visualization
3. 維基百科:信息可視化
4. Wikipedia: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5. David McCandless:資料視覺化的美麗(The beauty of data visualization)
6. Mashable: The World′s Facebook Relationships Visualized
7. Paul Butler: Visualizing Friendships
8. Chris Harrison: Visualizing the Bible
9. Social Design Notes: 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Design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