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搭

範式融合

由於資訊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演進,為我們的溝通模式帶來重大的範式融合。新科技帶來新媒體新平台,沒有取代我們原有的溝通模式,卻令溝通更多元更豐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片新天地。原有的溝通模式(如見面、以電話溝通等)和新溝通模式(如MSN、Facebook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形成不同的配搭。

「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不單是漁翁撒網的理想,更是不同時代的教會、機構以至每一個基督徒都面對的挑戰。與先賢一樣,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時,也會有一段適應期。可以想像,先賢們在百多年前,面對電話帶來的通訊衝擊時,也就如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般,滿是困惑。相比先賢們,我們面對的挑戰轉變更快、幅度更大。今天還在講YouTube,明天又來Facebook,平台之多令人花多眼亂。術語亦轉個不停,又是Tweet,又是RSS,連本來很容易明白的Like和Share,一沾上互聯網和科技的範疇,也像是蓋上面紗一般,充滿神秘感。

要理解不同的新媒體及新平台是甚麼玩意兒已經好像很不容易(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困難,只要不從技術角度切入就會容易得多),要弄明白不同新舊媒體與平台間的角色和協作關係似乎更是遙不可及,而要產生協同效應更變成天方夜譚。

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有Facebook?」最基本的原因當然是因為Facebook已經成為我們服事對象生活中的一部份,是一片不可忽略的禾場。其互動的新模式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轉變,要提供適切的牧養和福音資訊,必須進入受眾的生活模式中,才能了解並配合需要。Facebook令資訊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廣傳,能活化網站內容的流通。

或者有人會反過來問:「那麼我們教會/機構不如乾脆轉用Facebook,關掉網站,不用浪費資源!」但網站是資訊的根據地,Facebook雖在資訊流通上可發揮很大作用,但要在按需要搜尋資訊和重用已發佈一段時間的資訊等方面卻有很大限制。再者,Facebook雖然普及,但亦不是每個人都有戶口。因此兩個平台要互相配搭協作,才能發揮理想效用。

Facebook只是一個例子,同樣的原則可以套用在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上。要對不同媒體和平台有充分了解,才可掌握其協作,發揮協同效應。更重要的是,新媒體和新平台是教會、機構以至信徒與其他人整體溝通的一部份,因此其帶來的轉變並非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原有的媒體或平台形成互補關係。


影片:Apple – iPad 2 – TV Ad – We Believe

團隊整合

「只有科技,並不足夠。」(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由於涉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挑戰大多與電腦及互聯網扯上關係,我們很自然會先著眼於技術層面。上面的廣告片指出了一個我們常會看到的迷思。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iPad的對手廠家的高級管理人員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時,都會從硬件的規格與iPad作比較。但實際上,他們似乎未能掌握iPad之所以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正是因為「只有科技,並不足夠。」其成功關鍵在於對用戶體驗的革新,把科技的複雜性在用戶體驗中隱藏起來,令用戶可以享受使用科技。

這個例子的啟示在於連眾多管理跨國企業的主管在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時都會誤以為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更容易被這類言論誤導,把面對的挑戰定性為技術問題,交由技術人員辦理。新媒體和新平台固然有其技術成份,但其特點一般都是儘可能把技術成份隱藏以增強可用性(Usability)。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實在是需要有不同背景的人互相配搭,才可考慮周詳全面。

在教會或機構長期服事的人會對異象和運作方針背後的理念有充份掌握,如能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功能和策略意義,能最適切地明白其對推動異象的啟示,及如何與原有媒體和平台配搭;負責行政的人員能在機構整體配合上提出意見,確保可持續性;技術人員能解讀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技術相關部份;文字編輯人員能令在新媒體和新平台上的內容得到更好的潤色;美術設計人員能提供美學方面的意見;沒有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經驗的人更能指出在用戶經驗設計上的不足。

舉這些例子,是要指出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基於用戶體驗和訊息傳遞的考量,跨越專業範疇的團隊整合更是重要。有不少教會和機構在處理新媒體和新平台挑戰時未能平衡不同方面的考量,結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卻未如理想,這個問題往往是關鍵所在。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延伸閱讀
1. Mashable: Curated computing: what’s next for devices in a post-iPad world
2. Engadget Editorial: It’s Apple’s “post-PC” world – we’re all just living in it
3. Wired Magazine: 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4月2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期望

到我這裡來

一般傳福音和牧養信徒的模式大都是「到我這裡來」(Come to where I am),街頭佈道、短期宣教以至差派宣教士等卻是採用「到你那裡去」(Go to where you are)模式。進入電子通訊時代後,很多教會和福音機構都採用不同電子渠道與服事對象保持連繫,最普遍的大概是透過網站形式發佈資訊,然後期望服事對象會常常「到我這裡來」,跟進最新資訊。對於資訊發佈者而言,抱有這種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或許你會問:「我們不是有把更新電郵發放『到你那裡去』嗎?」然而,在服事對象每天都要面對大量資訊,連所收電郵都沒有時間全部閱讀一遍的情況下,資訊發佈者的期望與受眾的期望就會出現明顯的落差。

對資訊發佈者而言,或許認為把資料放上網就代表令資訊可用(available),但對讀者而言,真正可用(truly available)的資訊必須要對讀者具有親和力(approachable)。適切的資訊(right information)要能透過適合的平台(right platform),在讀者有需要時(right time),按讀者合用的形式(right form)服務讀者。簡而言之,以讀者的需要和期望為先,就是具親和力。就讀者的角度而言,資訊的內容當然最重要,但簡單易用、方便快捷卻是合理的期望。

這些原則看似簡單,但在面對新平台的應用時,我們會發現越是簡單易懂的原則,越是會備受忽略。以平台(platform)為例,各位可能會問我:「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在網誌、Facebook專頁、YouTube等平台上發佈同樣的資訊?這不是重複發佈,浪費資源嗎?」

關鍵問題其實很簡單,閣下的教會/機構用網站形式服務受眾是否能適切地配合受眾生活模式呢?網站雖大都備有豐富資訊,但因著社交媒體及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新平台影響,受眾的生活模式和溝通方法都比以前更豐富,對如何接觸資訊的期望因而出現變化。

到你那裡去

我並不是認為網站不再重要,網站是重要的資訊大本營,但如何令大本營中的浩瀚資訊發揮作用,卻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策略問題,不可掉以輕心。相對於要受眾「到我這裡來」探訪網站,更能有效鞏固、深化與延伸與受眾關係的是先要「到你那裡去」,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會頻繁接觸的平台,如社交媒體、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流動平台。這當中涉及三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在於看清楚起點何在。作為資訊發佈者,教會/機構是應先考慮自身的期望,還是受眾的期望呢?無疑,教會/機構應該異象與使命先行,但要取得所期望的結果,卻要先從受眾的期望出發。舉例來說,以往我們會習慣不時到訪不同網站或入門網站獲取新資訊,但現在從社交網站中,我們既可知道朋友們的近況並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亦可透過朋友間的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及不同機構的專頁取得時事以至各種不同種類的資訊,因而令我們到訪其他網站的時間相對減少。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這種情況日趨普遍,這亦正是為何教會/機構在傳達福音和牧養資訊,「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時,更要重視「到你那裡去」,讓資訊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

第二個啟示是對「浪費」的解讀。一種情況是辛辛苦苦製作了資訊,卻只有很短的生命週期,不能在長時期中發揮效用,結果要不停耗費更多資源製作類似的新資訊,就像是不停往一個有破洞的水桶灌水,越灌越漏,來來去去還只是在灌同一桶;另一種是令已製作好的資訊發揮最大的潛力和效用,讓過去但不過時的資訊能在長時期中服務受眾,而新製作的資訊就可服務更多不同的需要,好比把水裝滿很多個不同的桶。你認為哪種情況才是真正的浪費呢?

第三個啟示就在於「同樣」和「重複」的資訊。資訊的核心雖是一樣,但表現形式及其作用卻因應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分別,為受眾帶來的體驗亦有差異,能令有不同期望及需要的受眾得益。舉例來說,對於教會及福音機構,網站能作為資訊大本營,社交媒體如Facebook卻能成為進入受眾日常生活的接觸點及令資訊透過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傳播開去的引擎,而YouTube及Slideshare則更可做到節省機構資源及進入受眾平台雙重效果。在下一篇中,會對「體驗」這個課題作進一步探討。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新聞:滾滾電子浪潮
2. 研究報告:Mobile Access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數算

數點人數

每次在新聞報導中看到關於遊行集會人數的統計數字,都覺得很有趣。主辦單位與警方的數字往往差別極大,我只好以兩者的平均數字作為依據。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如何統計大型遊行集會的人數〉,總結由2003至2009年間19次點算經驗,解釋不同方法的特點。遊行集會往往是同時同地進行,在數點人數上都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困難,而社交網絡上的連繫與溝通在很多情況下都屬於非同步,因此要數算人數,比遊行集會的情況更困難。文章中提到數算參加人數的重要性:「人數顯示了事件的重要性、市民的關注程度及主辦者的政治能量。」同樣,對於教會及機構而言,在社交網絡上的參與究竟得到多少關注與回應,是衡量成效及調整社交網絡策略的重要指標。

Web 1.0的網頁時代,我們普遍採用頁面計算器的方式,數算到訪人數。然而,這個數字中卻滲有不少雜訊。首先,有很多搜尋引擎(如Google)會對網頁進行頁面存檔,因此頁面計算器記錄的數字中有不少這類數據,要把這些「非人」數字分割出來以反映真實到訪人數,得大費周章。另外,搜尋引擎和互聯網瀏覽器的頁面存檔功能亦會令頁面計算器的記錄出現徧差。

到了Web 2.0的互動時代,很多社交媒體都會提供內置的統計功能。然而,由於不同媒體各有不同計算功能,教會及機構的同工要有一個整全的評估,就要綜合不同數據再加以分析。要解決這個問題,我會推薦運用免費的網址縮短服務(URL Shortener)以較集中的方法數算回應。

檢視成效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教會或機構同時設有網站、網誌、YouTube影片頻道、SlideShare簡報分享頻道等作為不同類型資料的基地,而運用電郵通訊、Facebook、Twitter作為主要的訊息發放途徑。同工可以在發放訊息前先把相關的連結透過網址縮短服務「變身」,然後在通過電郵通訊、Facebook、Twitter發放訊息時使用經「變身」後的連結,網址縮短服務就能把透過這些途徑接收訊息而點按有關連結網址的數據記錄下來。

這種方法的重點是建基於一個假設:如果看到資訊的人選擇點按(click)連結以獲取進一步資料,就表示這個人對有關資料感興趣。由於點按是主動的行為,因此能較準確地數算閱讀人數。把不同平台的點按數據集中起來分析,能令負責的同工更有效率地取得所需資料。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點按數據分析(部分)

我最早接觸的網址縮短服務是TinyURL,後來bit.ly逐漸冒起,最近Google也推出goo.gl。經過比較之後,我還是最鍾愛bit.ly。一方面它能提供比較詳盡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它能提供自訂縮短後網址的功能,例如http://bit.ly/netfishhk

在信仰上,聖經提醒我們常常檢視屬靈生命,以得著智慧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在運用社交網絡推動福音使命及相關事工上,社交網絡為數算回應與關注帶來新的挑戰。然而,只要掌握適當的方法,教會及機構就能以極低成本掌握數據,更全面地檢視在社交媒體上的工作成效,優化社交網絡策略。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篇12節

延伸閱讀
1. 〈如何統計大型遊行集會的人數
2. 維基百科:網址縮短服務(URL Shortener
3. Google URL Shortener Opened To The Public; Comparing To Bit.ly & Twitter
4. bit.ly basics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0月1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