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引言:今期「聖誕號外篇」,與弟兄姊妹分享我在推動「漁翁撒網.基督教新媒體運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共同思想基督徒善用新平台的意義。)

廣傳福音佳訊

我義務參與教會及福音機構的事奉近20年,主力推動教會及福音機構善用不同的新科技和新平台,加強福音和牧養工作。自1994年以來,參與基督教扶貧機構施達基金會的事奉,令我對基督徒「善用新平台」的意義體會更深。

施達基金會以非常有限的資源,從教育基督徒、發展、倡議、救援等多方面服侍貧窮人,再加上不少扶貧工作往往要爭分奪秒,故有效運用資源、與合作伙伴及捐款人保持快速溝通極其重要。善用科技工具提升效率不單只為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缺乏效率的後果是要貧窮人以生命作為代價去承受的。我體會到扶貧工作挽救的不但是肉身生命,亦是讓還未有機會接受福音的人明白耶穌的愛。

之後我陸續參與了福音證主協會、真証傳播等福音機構,以及自己教會的事奉,益發體會「善用新平台」的意義絕非在於趕潮流、貪新鮮,而在於「堅立信望愛」。近幾年來,有不少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都或多或少使用某些新平台(如Facebook、YouTube、Google Map等等),但在「善用」的層面卻還有不少可以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正是因為看到這個極大的需要,而針對如何「善用新平台」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的資源與討論都十分缺乏,所以我雖力量微小,仍帶著無限恩典上路,推動「漁翁撒網.基督教新媒體運動」,以專欄文章、專項研究、專題培訓及專案顧問的方式,服侍有需要的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一起見證福音的大能。

福音的大能彰顯於我們的生命見證。最佳的生命見證,往往是在於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經歷時,如何按聖經的教導行事為人。科技的轉變與新平台(如社交媒體、流動平台等)的湧現,其實質意義在於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更多不同方式,令關係得到鞏固、深化和延伸,同時亦令我們有新的平台與空間,讓我們用生命中的點點滴滴見證神的恩典與大能。這些點滴見證更能我們的親友受感染,看到福音如何改變生命。如果在耶穌降生的時代已有各種不同的新媒體平台,耶穌基督降生的福音佳訊又會如何被廣傳呢?你或許可以在下面這段影片中找到一些啟迪。


影片:The Digital Story of the Nativity

重尋節日意義

在上面這段有趣的短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社交媒體平台,如何溶入耶穌降生的場景中,令未能身在馬槽中見證基督降生的人都可得聞佳訊。聖誕節的普天同慶,既不是為悠長假期,也不是為禮物和大餐,而是為慶賀救主降生,成就救贖;救恩正是我們最重要的聖誕禮物,同時亦是我們作為基督徒可送出的最佳聖誕禮物。基督為完成救贖計劃而道成肉身,降生為人,來到我們中間。我們有否效法基督,為了福音的緣故,在新平台上見證主恩呢?

一踏進十二月,街道上、商場中,無不掛著五光十色、琳瑯滿目的聖誕燈飾,大小商舖皆推出各種聖誕優惠,很多人都為迎接聖誕大餐、聖誕禮物、節日假期等等而雀躍不已。作為基督徒,身處在這片節日氣氛中,我們能否積極「善用新平台」,讓親友了解聖誕節的真正意義,為「堅立信望愛」出一分力呢?

在聖誕將臨之際,願與弟兄姊妹共同思考,彼此勉勵,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一章14節)

延伸閱讀:
1. YouTube影片:A Social Media Christmas
2. 施達基金會:重尋節日意義 活出愛的生命
3. 真証傳播App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12月2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糟蹋

暴殄天物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進行的「2009香港教會普查」,香港的堂會數目達到1,250間,如果以每間堂會每星期一堂崇拜計算,每年就有65,000次新的崇拜講道,另外還有不同規模的佈道會。教會以外,還有很多專注於福音或牧養工作的基督教機構,每年都會舉辦大量佈道及牧養聚會,其產生的資訊總量更是驚人。

然而,這些資訊的生命週期卻大多短得可憐,除了部分會作影音記錄放在網上分享或製作成光碟出售外,其他的資訊往往就此流失。即使是放在網上分享或以光碟形式出售的內容,也往往缺乏令潛在使用者容易搜尋的配套,結果是有用的資訊被湮沒,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卻因無法找到合適資訊而苦惱。

當教會及機構不斷製作新資訊時,舊的資訊內容即使沒有特定的時間性,也很容易會被淡忘。這種情況令資訊的實質生命週期變得極為短暫。另一方面,版權持有人在行使版權時缺乏彈性亦窒礙資訊流通,導致資訊生命週期短促。

舉例來說,有不少教會或福音機構都會以不同形式發表牧養文章。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讀者要轉載這些文章或作大量複印,都要大費周章申請版權許可,同時還可能要以逐字計費的形式付版權費。

如果申請人是大規模的出版機構,這些手續不會構成太大問題。但如果想作出申請的是個人或小型教會,欠缺資源和知識處理複雜的版權手續,結果很可能因這些障礙令他們放棄使用這篇文章(尤其當他們需要不只一篇文章時),令文章失去進一步被使用和流通的機會。

活化資源

對於版權持有人而言,文章既已寫好,有更多使用者會令這篇文章產生更大的作用,這不正是版權持有人的原意嗎?我絕不是認為版權持有人不應收取版權費,而是希望指出應對新問題,要引入新思維(Think Different):

https://ted.com/talks/view/id/885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第一,在現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流行的年代,讀者面對的資訊太豐富,讀者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讀者願意花時間閱讀並協助版權持有人進一步把資訊傳播,等同於為資訊加上個人認證印章,成為無償的代言人,可進一步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令資訊得到更有效的傳播,而這對版權持有人其他作品的流通亦有幫助。

第二,在很多情況下,令資訊流通的成本往往比製作資訊本身的成本更大,版權持有人如能靈活地行使版權並適當地賦權予讀者,能促進資訊流通,亦令讀者能分享從中所領受的祝福,達致雙贏。

第三,要令資訊廣泛流通,必須從讀者或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在上面影片的例子中,SONY能從受眾角度出發,靈活行使版權,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現時該婚禮影片的觀看人次已超過六千二百萬次,單是「讚好」(Like)的人數也超過二十萬。

很多教會和機構都花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製作福音和牧養的資訊,但卻常常忽略如何活化這些資源,延長其生命週期,令其發揮長遠效用,結果糟蹋了寶貴的資源。新科技和新平台的出現,為活化資源提供大量新工具。要活化資源,個人認為有四項重要原則:可使用(Available)、可搜尋(Searchable)、可自訂(Customizable)、可分享(Shareable)。我會分幾篇文章逐項分析這些原則及實行上的一些建議。

「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約翰福音六章12節)

延伸閱讀
1.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09香港教會普查」
2. 2009香港教會普查公佈結果.全港崇拜人數上升三分一
3.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1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探索

無師自通

1999年,在印度新德里的貧民區中出現了一個令一群小孩子感到非常奇怪的東西:在貧民區圍牆上離地約一公尺高的地方,有一個方方的東西。在它上面有不同的顏色和亮光,在它的下方,又有一個長方形的物體,有很多突起的東西。這群孩子好奇地圍著這個東西議論紛紛,在很短時間內他們當中就出現了一個「導師」,一個八歲的男孩教導一個六歲女孩如何用那個東西錄自己的音樂。他們從最初接觸這個東西到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花了四個小時。

這是一個叫做Hole-in-the-Wall的學術研究計劃,學者在印度新德里貧民區的圍牆上放了一部電腦,並連上互聯網。住在那裡的孩子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也完全不懂英文,更沒有接觸過電腦和互聯網。這個學術研究計劃為這些貧民區中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機會,儘管孩子們連基本的教育都欠缺,但有趣的學習工具、朋輩的互相幫助,令他們在一個輕鬆的氣氛中展開探索之旅,其成果更是出人意表。

https://ted.com/talks/view/id/949
蘇加他.米托的自我教育新實驗

這個計劃後來發展成為一個跨國的教育工作計劃,為印度以至非洲數以十萬計的貧困孩子提供學習與探索世界的機會。同時,它亦啟發了一位印度作家,寫了一本名為《問與答》(Q&A)的小說,這本小說後來被改編成為獲獎無數的電影《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積極探索

Hole-in-the-Wall為我們帶來兩個重要的啟迪。第一,探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恩賜,只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機會,我們的探索潛能就可得以發揮。第二,科技帶來的機遇不在於其技術層面的先進程度,而是在於我們如何恰當運用,帶來改變。

過去幾年以來,科技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高速廉價的流動互聯網、方便易用的社交網絡平台等等,令我們的溝通模式無論在頻率、深度、廣度以至速度都出現轉變。創辦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剛被美國時代雜誌(The Time Magazine)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不單反映Facebook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與溝通的鉅大影響。這些轉變為傳揚福音和牧養信徒的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保羅不畏艱辛探索傳揚福音和牧養各地教會的可能性,即使身在獄中仍然想方設法以書信形式繼續牧養的工作。作為肩負福音大使命的基督徒,我們面對社會溝通模式的轉變、新科技帶來的新可能性,儘管我們可能像新德里貧民區中的孩子般不明白機遇當中的奧秘,但我們有否善用恩賜,鼓起勇氣突破固有框架,積極探索當中所帶來的契機,進一步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呢?當我們知道弟兄姊妹有不少都積極參與這些新平台,我們可以如何導引他們,讓他們在新平台上的參與變得更有意義呢?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起動正是希望透過從信徒角度的分享交流,與弟兄姊妹共同探索新科技、新平台對福音和牧養工作的影響,期望「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希望來年有更多弟兄姊妹參與探索,彼此同工!

「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尋求他的,這人便為有福。」(詩篇一一九篇2節)

延伸閱讀
1. Hall-in-the-Wall
2. How ‵Hole in the Wall′ ICT experiment inspired ‵Slumdog Millionaire′
3. CNN: Slumdog inspiration

4. 維基百科:一百萬零一夜
5.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3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