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無師自通

1999年,在印度新德里的貧民區中出現了一個令一群小孩子感到非常奇怪的東西:在貧民區圍牆上離地約一公尺高的地方,有一個方方的東西。在它上面有不同的顏色和亮光,在它的下方,又有一個長方形的物體,有很多突起的東西。這群孩子好奇地圍著這個東西議論紛紛,在很短時間內他們當中就出現了一個「導師」,一個八歲的男孩教導一個六歲女孩如何用那個東西錄自己的音樂。他們從最初接觸這個東西到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花了四個小時。

這是一個叫做Hole-in-the-Wall的學術研究計劃,學者在印度新德里貧民區的圍牆上放了一部電腦,並連上互聯網。住在那裡的孩子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也完全不懂英文,更沒有接觸過電腦和互聯網。這個學術研究計劃為這些貧民區中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機會,儘管孩子們連基本的教育都欠缺,但有趣的學習工具、朋輩的互相幫助,令他們在一個輕鬆的氣氛中展開探索之旅,其成果更是出人意表。

https://ted.com/talks/view/id/949
蘇加他.米托的自我教育新實驗

這個計劃後來發展成為一個跨國的教育工作計劃,為印度以至非洲數以十萬計的貧困孩子提供學習與探索世界的機會。同時,它亦啟發了一位印度作家,寫了一本名為《問與答》(Q&A)的小說,這本小說後來被改編成為獲獎無數的電影《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積極探索

Hole-in-the-Wall為我們帶來兩個重要的啟迪。第一,探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恩賜,只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機會,我們的探索潛能就可得以發揮。第二,科技帶來的機遇不在於其技術層面的先進程度,而是在於我們如何恰當運用,帶來改變。

過去幾年以來,科技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高速廉價的流動互聯網、方便易用的社交網絡平台等等,令我們的溝通模式無論在頻率、深度、廣度以至速度都出現轉變。創辦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剛被美國時代雜誌(The Time Magazine)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不單反映Facebook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與溝通的鉅大影響。這些轉變為傳揚福音和牧養信徒的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保羅不畏艱辛探索傳揚福音和牧養各地教會的可能性,即使身在獄中仍然想方設法以書信形式繼續牧養的工作。作為肩負福音大使命的基督徒,我們面對社會溝通模式的轉變、新科技帶來的新可能性,儘管我們可能像新德里貧民區中的孩子般不明白機遇當中的奧秘,但我們有否善用恩賜,鼓起勇氣突破固有框架,積極探索當中所帶來的契機,進一步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呢?當我們知道弟兄姊妹有不少都積極參與這些新平台,我們可以如何導引他們,讓他們在新平台上的參與變得更有意義呢?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起動正是希望透過從信徒角度的分享交流,與弟兄姊妹共同探索新科技、新平台對福音和牧養工作的影響,期望「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希望來年有更多弟兄姊妹參與探索,彼此同工!

「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尋求他的,這人便為有福。」(詩篇一一九篇2節)

延伸閱讀
1. Hall-in-the-Wall
2. How ‵Hole in the Wall′ ICT experiment inspired ‵Slumdog Millionaire′
3. CNN: Slumdog inspiration

4. 維基百科:一百萬零一夜
5.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3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印象

留下印象

請你用三秒鐘看一眼上面的相片,然後合上眼睛,你腦海裡留下了甚麼印象?是文字?還是圖像?你看得清圖像中的文字嗎?在這個小活動中,我自己的體驗是看完三秒鐘後大概只記得是一些漸變的色塊,至於圖中的文字,根本就來不及看。能令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圖像。

我們每天被無數資訊包圍,在眾多資訊中,能引起注意並令我們留下清晰印象的,少之又少。當我在瀏覽Facebook中朋友的最新動態時,一般只會花兩至三秒去「速讀」一項最新動態,而且對於大部份資訊的印象都不深。這種情況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作為福音及牧養信息傳遞者構成莫大的挑戰。在我們思考如何適切運用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如何突破這種限制,在芸芸眾多資訊當中能脫穎而出呢?

畫勝千言

以Facebook為例,我們面對大量最新動態時,甚麼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是長篇大論的文字?是那個小得難以辨認的個人或專頁圖示?還是在分享訊息中夾附的一幅動人圖像?「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正為我們帶來很好的提醒。

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一畫勝千言」不單是傳統智慧,學術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叫作「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份子生物學家John Medina在他的著作《大腦當家》(Brain Rules)中就提到「文字和口述相對於圖片,對幫助我們記住資訊的效率很低。以口語表達的資訊,在72小時後人們只能記住10%;如果加上圖像,比例會上升至65%。」他指出我們的大腦其實把每個文字都解讀為圖像,所以文字太多只會令我們的大腦負荷過重,出現擠塞的情況,產生反效果:吸引注意力變成失去注意力。

今年年初,施達基金會打算在大齋期期間推出一連四十天,以思想如何省察愛惜神的創造為主題的「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活動雖然相當有意義,但要連續四十天引起弟兄姊妹的注意殊非易事,尤其這個活動是以Facebook及電郵發佈訊息,要在浩瀚的資訊汪洋中脫穎而出更是困難。我跟施達的同工們商討後,建議每天發佈訊息時都附以一張切合當天思想材料內容的相片,以引起注意。在選取這些相片時首要切題,但同時相片要能觸動人心,因此相片大多以人物或景物特寫為主,務求在一眼之間就能引起讀者注意。結果證明運用圖像不單令弟兄姊妹的注意力增加,同時亦令他們更願意把訊息再分享出去。

無論是否熟習新媒體,我們早已被各種琳瑯滿目的資訊透過不同渠道重重圍困,因此在運用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要令服事對象留下印象,並引發行動,善用圖像是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環節。運用圖像絕不是要取代進深的閱讀和了解,但在資訊充斥的時代,我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思考吸引服事對象注意力的切入點,令他們對具有生命價值的訊息留下深刻印象。

「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詩篇一百四十五篇4節)

延伸閱讀
1. Wikipedia: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2. Wikipedia: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3. John Medina: Brain Rules
4. 施達基金會:「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1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真相

人云亦云

《戰國策.魏策二》中有一個記載,說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去做人質,怕魏王在他離開後聽信小人讒言,對他產生懷疑,故問魏王如果有人說街上有老虎,他會否相信。結果是如果只有一個人說,魏王就不相信;如果有兩個人說,魏王就會將信將疑;如果有三個人說,魏王就會相信。龐蔥於是對魏王說:「很明顯街上不會有老虎,但因為三個人說有,就好像真有老虎一樣。趙國邯鄲與魏國大粱間的距離比這裡跟街上的距離遠得多,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希望大王能明察,不要聽信流言。」儘管龐蔥已花盡心思提醒魏王,最後魏王還是因信讒言而疏遠龐蔥。由於這個典故,出了「三人成虎」的成語,意指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

社交網絡令我們每個人都能輕易掌握方便快捷的傳訊工具,讓訊息快傳及廣傳。在社交媒體上,我也跟大家一樣,會轉載不同訊息,與其他人分享。這令我對「三人成虎」的成語有一番更深的體會。有一位剛參與Facebook不久的朋友看了一篇報章報導,指有35%的Facebook用家後悔留言,於是發電郵向我查詢,問在Facebook留言是否真的很危險。

這個調查是由世界著名電腦及網絡安全軟件公司F-Secure透過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在F-Secure所發佈的新聞稿中,沒有詳述問卷調查所根據的研究方法。以其調查涵蓋平台(Facebook / Twitter / Stumbleupon)會員人數之多(數以億計)、網上問卷調查成本之低、調查期間之長(3個月),整個調查的樣本卻只有450人,實在令我對調查的嚴謹程度及調查方法是否科學化產生很大的疑問。然而,報章在報導時卻只選取了最唬人的數據作標題以吸引讀者。我絕非全盤否定調查的結論,只是認為所用的調查方法並不能提供充足證據支持調查的結論!

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分享訊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個人的認證或關注。這則新聞在Facebook上被廣泛傳播,多數情況下都是順著新聞的結論再添加個人評價。這其實是已經等於認同新聞的結論,而再進一步添加個人經驗或意見,接收訊息的朋友又會進一步把這個過程重複。於是本來並不科學的結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一個更具權威性的結論!大多數人都不會關心該項研究的基礎是否扎實,方法是否嚴謹,只會記住那些有問題的結論!這反映了在社交網絡中透過可信賴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分享資訊的黑暗面:透過可信賴的連繫分享正確有用的資訊固然可製造極佳正面效果;但運用不當,亦能變成以訛傳訛的高效工具!

作鹽作光

換一個角度看,社交網絡的快速傳訊特性,亦令我們有更多作鹽作光、令真相顯明的機會。對於新聞報導,或許我們會覺得難以辨別真偽;但在屬靈層面,我們卻可以有不少發揮空間。

影片:換一個角度

近年萬聖節已變成商業化的噱頭,被商人粉飾成一個看似有趣的節日,很多人都不會考究其來源,小孩亦以扮鬼為樂。今年我看到不少住宅區商場早在十月初已紛紛換上萬聖節的主題裝飾,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人分享各種跟這些萬聖節裝飾相關的照片。作為基督徒,我們是否明白萬聖節的真相呢?我們可如何善用社交媒體作回應呢?在此謹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作為參考。第一,我會避免對這類訊息「讚好」(Like)及作進一步分享,以免成為間接的代言人,令萬聖節的真相被進一步掩蓋。第二,我會分享介紹萬聖節真相的有關訊息及活動,冀能讓更多弟兄姊妹及親友從商業廣告以外的另一個角度了解真相,亦希望能透過社交網絡的強大延伸能力,將真相廣傳!

面對在社交網絡上廣泛流傳的各種糖衣毒藥,正是我們作鹽作光的最佳機會!

「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導我,教訓我,因為你是救我的上帝。我終日等候你。」~詩篇廿五篇5節

延伸閱讀
1. 35% Facebook用家後悔留言
2. Facebook users connect from work, but avoid the boss
3. 真証傳播:揭開萬聖節的真相
4. 真証傳播Fans Club@Facebook
5. 天倫樂雜誌:從萬聖節說起  
6. 基督教佈道中心華恩堂:萬聖節究竟是何方神聖?
7. 「基督徒只信神,不扮鬼」專頁@Facebook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0月2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