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搭

範式融合

由於資訊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演進,為我們的溝通模式帶來重大的範式融合。新科技帶來新媒體新平台,沒有取代我們原有的溝通模式,卻令溝通更多元更豐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片新天地。原有的溝通模式(如見面、以電話溝通等)和新溝通模式(如MSN、Facebook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形成不同的配搭。

「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不單是漁翁撒網的理想,更是不同時代的教會、機構以至每一個基督徒都面對的挑戰。與先賢一樣,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時,也會有一段適應期。可以想像,先賢們在百多年前,面對電話帶來的通訊衝擊時,也就如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般,滿是困惑。相比先賢們,我們面對的挑戰轉變更快、幅度更大。今天還在講YouTube,明天又來Facebook,平台之多令人花多眼亂。術語亦轉個不停,又是Tweet,又是RSS,連本來很容易明白的Like和Share,一沾上互聯網和科技的範疇,也像是蓋上面紗一般,充滿神秘感。

要理解不同的新媒體及新平台是甚麼玩意兒已經好像很不容易(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困難,只要不從技術角度切入就會容易得多),要弄明白不同新舊媒體與平台間的角色和協作關係似乎更是遙不可及,而要產生協同效應更變成天方夜譚。

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有Facebook?」最基本的原因當然是因為Facebook已經成為我們服事對象生活中的一部份,是一片不可忽略的禾場。其互動的新模式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轉變,要提供適切的牧養和福音資訊,必須進入受眾的生活模式中,才能了解並配合需要。Facebook令資訊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廣傳,能活化網站內容的流通。

或者有人會反過來問:「那麼我們教會/機構不如乾脆轉用Facebook,關掉網站,不用浪費資源!」但網站是資訊的根據地,Facebook雖在資訊流通上可發揮很大作用,但要在按需要搜尋資訊和重用已發佈一段時間的資訊等方面卻有很大限制。再者,Facebook雖然普及,但亦不是每個人都有戶口。因此兩個平台要互相配搭協作,才能發揮理想效用。

Facebook只是一個例子,同樣的原則可以套用在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上。要對不同媒體和平台有充分了解,才可掌握其協作,發揮協同效應。更重要的是,新媒體和新平台是教會、機構以至信徒與其他人整體溝通的一部份,因此其帶來的轉變並非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原有的媒體或平台形成互補關係。


影片:Apple – iPad 2 – TV Ad – We Believe

團隊整合

「只有科技,並不足夠。」(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由於涉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挑戰大多與電腦及互聯網扯上關係,我們很自然會先著眼於技術層面。上面的廣告片指出了一個我們常會看到的迷思。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iPad的對手廠家的高級管理人員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時,都會從硬件的規格與iPad作比較。但實際上,他們似乎未能掌握iPad之所以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正是因為「只有科技,並不足夠。」其成功關鍵在於對用戶體驗的革新,把科技的複雜性在用戶體驗中隱藏起來,令用戶可以享受使用科技。

這個例子的啟示在於連眾多管理跨國企業的主管在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時都會誤以為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更容易被這類言論誤導,把面對的挑戰定性為技術問題,交由技術人員辦理。新媒體和新平台固然有其技術成份,但其特點一般都是儘可能把技術成份隱藏以增強可用性(Usability)。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實在是需要有不同背景的人互相配搭,才可考慮周詳全面。

在教會或機構長期服事的人會對異象和運作方針背後的理念有充份掌握,如能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功能和策略意義,能最適切地明白其對推動異象的啟示,及如何與原有媒體和平台配搭;負責行政的人員能在機構整體配合上提出意見,確保可持續性;技術人員能解讀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技術相關部份;文字編輯人員能令在新媒體和新平台上的內容得到更好的潤色;美術設計人員能提供美學方面的意見;沒有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經驗的人更能指出在用戶經驗設計上的不足。

舉這些例子,是要指出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基於用戶體驗和訊息傳遞的考量,跨越專業範疇的團隊整合更是重要。有不少教會和機構在處理新媒體和新平台挑戰時未能平衡不同方面的考量,結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卻未如理想,這個問題往往是關鍵所在。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延伸閱讀
1. Mashable: Curated computing: what’s next for devices in a post-iPad world
2. Engadget Editorial: It’s Apple’s “post-PC” world – we’re all just living in it
3. Wired Magazine: 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4月2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探索

無師自通

1999年,在印度新德里的貧民區中出現了一個令一群小孩子感到非常奇怪的東西:在貧民區圍牆上離地約一公尺高的地方,有一個方方的東西。在它上面有不同的顏色和亮光,在它的下方,又有一個長方形的物體,有很多突起的東西。這群孩子好奇地圍著這個東西議論紛紛,在很短時間內他們當中就出現了一個「導師」,一個八歲的男孩教導一個六歲女孩如何用那個東西錄自己的音樂。他們從最初接觸這個東西到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花了四個小時。

這是一個叫做Hole-in-the-Wall的學術研究計劃,學者在印度新德里貧民區的圍牆上放了一部電腦,並連上互聯網。住在那裡的孩子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也完全不懂英文,更沒有接觸過電腦和互聯網。這個學術研究計劃為這些貧民區中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機會,儘管孩子們連基本的教育都欠缺,但有趣的學習工具、朋輩的互相幫助,令他們在一個輕鬆的氣氛中展開探索之旅,其成果更是出人意表。

https://ted.com/talks/view/id/949
蘇加他.米托的自我教育新實驗

這個計劃後來發展成為一個跨國的教育工作計劃,為印度以至非洲數以十萬計的貧困孩子提供學習與探索世界的機會。同時,它亦啟發了一位印度作家,寫了一本名為《問與答》(Q&A)的小說,這本小說後來被改編成為獲獎無數的電影《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積極探索

Hole-in-the-Wall為我們帶來兩個重要的啟迪。第一,探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恩賜,只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機會,我們的探索潛能就可得以發揮。第二,科技帶來的機遇不在於其技術層面的先進程度,而是在於我們如何恰當運用,帶來改變。

過去幾年以來,科技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高速廉價的流動互聯網、方便易用的社交網絡平台等等,令我們的溝通模式無論在頻率、深度、廣度以至速度都出現轉變。創辦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剛被美國時代雜誌(The Time Magazine)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不單反映Facebook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與溝通的鉅大影響。這些轉變為傳揚福音和牧養信徒的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保羅不畏艱辛探索傳揚福音和牧養各地教會的可能性,即使身在獄中仍然想方設法以書信形式繼續牧養的工作。作為肩負福音大使命的基督徒,我們面對社會溝通模式的轉變、新科技帶來的新可能性,儘管我們可能像新德里貧民區中的孩子般不明白機遇當中的奧秘,但我們有否善用恩賜,鼓起勇氣突破固有框架,積極探索當中所帶來的契機,進一步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呢?當我們知道弟兄姊妹有不少都積極參與這些新平台,我們可以如何導引他們,讓他們在新平台上的參與變得更有意義呢?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起動正是希望透過從信徒角度的分享交流,與弟兄姊妹共同探索新科技、新平台對福音和牧養工作的影響,期望「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希望來年有更多弟兄姊妹參與探索,彼此同工!

「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尋求他的,這人便為有福。」(詩篇一一九篇2節)

延伸閱讀
1. Hall-in-the-Wall
2. How ‵Hole in the Wall′ ICT experiment inspired ‵Slumdog Millionaire′
3. CNN: Slumdog inspiration

4. 維基百科:一百萬零一夜
5.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3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禾場

未得之地

四十四年前,九龍城寨還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隻身從英國來港,進入九龍城寨服事城寨中人,傳揚福音,並建立聖士提反會幫助吸毒者以福音戒毒,她的委身事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後來她把經歷寫成《追龍》一書,描述神如何帶領她走進一個完全不可知的境地服事,又如何以豐盛的恩典帶領她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克服的難關。

九龍城寨已經成為歷史,但需要福音的地方卻隨著時代的轉變、虛擬世界的出現等因素而比以往更多更廣。現時的社交網絡世界,與當日的城寨有幾個共通點。第一,很多人並不了解當中的實際情況,只是站在外圍指指點點;第二,媒體的報導往往偏向於負面訊息(如私隱問題、網絡欺凌、浪費時間等等);第三,對福音與牧養的需要極大。

我們今天接觸到的社交媒體,大部分都只有數年歷史,但實際上它已令我們的溝通模式出現重要的範式融合,從現實生活中的實時溝通延伸至網上多元化且非實時的溝通。這些轉變很多時候是革命性的,是我們不能單憑過去的經驗去解讀的。就像城寨一樣,如果不像潘靈卓般走入禾場當中,與有需要的人同行,我們永遠不會明白箇中情況和需要!

嶄新禾場

到底社交網絡只是曇花一現的時興玩意,還是一片嶄新的禾場?下面這段影片為社交網絡的影響作了一個很精彩的簡介:

影片:社交媒體革命(Social Media Revolution)

社交網絡帶來的衝擊,無論在速度、深度、廣度各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對於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社交網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對於未參與社交網絡的人來說,隨著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參與社交網絡,參與的意欲與壓力都與日俱增。我絕不是說所有人都會參與社交網絡,但參與的人為數不少卻是不爭的事實。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Facebook帳戶,即使我們把當中的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非個人帳戶等情況扣除,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菲律賓旅遊車人質事件發生後不到半天,Facebook上已出現多個專頁悼念遇難者。其中一個專頁「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仍生環的祈禱」在當天半夜已有接近200,000人參與,社交網絡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肩負著將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社交網絡讓我們可以突破地域界限,把福音異象與訊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廣傳,難道我們可以對這一片嶄新的禾場視而不見嗎?在這片新禾場上,我們每天都與朋友們有著各種不同形式的交流,為何福音異象與訊息不可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呢?

你準備好了嗎?

「(耶穌)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約翰福音十三章15節)

延伸閱讀
1. 時代論壇:舞台劇《追龍》將重演 潘靈卓細訴城寨宣教情
2. Wikipedia: Jackie Pullinger
3. Facebook「為菲律賓被挾持本港康泰旅行團死難者默哀﹐仍生環的祈禱」專頁
4. 真証傳播Fans Club @ Facebook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1月1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