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

混淆

在數碼出版的範疇,由於令資訊可被搜尋(Searchable)極之重要,所以在詞彙的統一處理上要格外留神。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譯名。

前一陣子,英國牧師、作家、福音派大師John Stott息勞歸主,各界紛紛撰文悼念。然而,由於John Stott著作的中文譯本由不同出版社於不同時期出版,所以其中文譯名各有不同,只要用John Stott在Google中作搜尋,並選取只顯示「繁體中文網頁」,單在第一頁的搜尋結果中,已會看到三個不同的譯法:「斯托得」(官方譯名)、「司徒德」、「史托德」;另外,在這些連結當中還會看到另一個譯名:「司托得」。讀者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只用某個中文譯名作搜尋,那麼採取其他譯法的資料就不會出現在我的搜尋結果中。

另外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對Social Media及Social Networking的翻譯。常見的Social Media翻譯包括「社交媒體」、「社群媒體」等等;Social Networking的版本則更豐富:「社交網絡」、「社群網絡」、「網路社群」等等;而且這些字眼常會交替使用,令情況更形混亂。

果效

不同的譯法對於資訊搜尋者構成極大的不便,亦不利於資訊的交流與互通。因此在筆者「漁翁撒網」的事奉中,把關於Social Media及Social Networking的譯法統一用「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及「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ing),並且在用法上亦把「社交媒體」及「社交網絡」予以分隔,以減少混淆,並提高使用者的搜尋效率。如果讀者以「社交媒體 福音」在Google作搜尋,就會發現在第一頁中有不少連結都是與「漁翁撒網」的事奉有關的,這正是透過詞彙的統一處理令效率與果效都得以提升的實際例子。

雖然詞彙的統一處理在以全文檢索(Full Text Search)搜尋資訊方面極其重要,但有時候教會及福音機構在處理實際的行文用詞上卻無可避免地要使用不同的詞彙表達同一個意思。前幾篇文章中談及的Tag(標籤)就能幫助我們在文字潤色和詞彙統一之間取得平衡。教會及福音機構在不同資訊中採用不同詞彙,但卻可以在加入Tag時予以統一處理,這樣就能令兩者各司其職,互補不足。例如筆者在不同文章中用了不同的說法(可信任的連繫/可信賴的連繫)表達Trusted Connection,但在加Tag時卻統一使用「可信任的連繫」,以加強在篩選與搜尋中的一致性。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證主出版:悼念《真理的尋索》作者斯托得(John Stott)
2. 胡志偉牧師本週評論:悼念司徒德 : 使命教會的牧者(上)
3. 胡志偉牧師本週評論:悼念司徒德 : 使命教會的牧者(下)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8月1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精髓

(按:適逢香港書展,筆者出席福音證主協會「Like者得禮」傳送正能量大行動啟動禮,分享「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因此今期加插「號外篇」,把當日分享重點作一整理及總結。)

信徒三招

社交媒體上百花齊放,分享方式各有不同。作為基督徒,肩負把福音傳到地極的大使命,我們怎樣才可做到「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呢?在此跟大家分享其中三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參與」:第一,是親身參與。對於不熟悉的事物,我們常常會有一重心理障礙,只是站在旁邊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卻缺乏親身體驗。沒有親身體驗,不能真切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特點與限制,亦不會明白箇中奧妙。如果你沒有試過分享資訊被朋友「讚好」(Like)的經驗,你只會質疑「讚好」(Like)有甚麼意義,而絕不會明白那微小動作帶來的鼓勵作用。更甚者,如果只從媒體上看報導,更容易形成「這些是電腦人/年青人的玩意兒」、「這簡直就是上網成癮」等等的誤解。有了親身體驗,慢慢就會明白在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潛規則,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有了基礎理解,才能進一步思考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為福音和牧養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慎行」:第二,要做個良好網民。有不少人會為了引起朋友注意或誤中一些商人的推廣陷阱,用Tag把朋友標示在一些與他無關的圖片、影片、文章或連結中。有些人不會太介懷被朋友強Tag,或只是默默把Tag刪除;但有些人則會對這種做法很反感,結果本來想聯繫感情,最後卻變成傷感情!尊重你的朋友,在Tag朋友前先想一想大家的交情和對方的意願,不要想Tag就Tag。同時,在社交媒體上要展示真我,因為社交媒體是現實生活中社交關係的延伸,當中的聯繫是可信任的聯繫(Trusted Connection)。朋友看見你在現實生活與社交媒體上展示兩副不同面孔,對你的信任自然就會打折扣。如果你不尊重朋友,又得不到朋友的信任,結果就是你的公信力受損,即使你發放具有生命意義的福音與牧養資訊,朋友們也會因為對你缺乏信任而不理會這些資訊。

「靈巧」:第三,要作一個精明的分享者。運用動人的相片、精簡的文字、簡潔易讀的格式,並方便你的朋友作進一步分享。一張好的圖片勝於千言萬語。同時,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時間是稀有資源,注意力是寶貴資產,你如果不能用簡潔文字引起注意與興趣,更多文字只會令朋友的「自動過濾系統」加速運行!


影片:俞真(Calvin) -「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

生命見證

有了親身體驗,在社交媒體上作個良好網民,再加上精明的分享方式,這就具備了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的基本條件。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最重要的關鍵是用自己的生命作見證。

坊間有很多關於社交媒體的討論,當中有兩類很流行的看法。第一類是科技看法,他們會從技術角度看社交媒體;第二類是市務推廣看法,認為社交媒體是推廣宣傳的金礦。

然而,筆者卻認為社交媒體是鞏固、深化、延伸現實世界社交關係的平台。以往我們溝通要同步(如見面、通電話等),但因時間有限,空閒時間亦不一,所以生活節奏反而容易脫節。社交媒體以非同步的方式補足我們的溝通,反而令我們彼此之間的生活聯繫更緊密。因此,社交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廣大的空間把福音和牧養資訊傳揚出去,只要以真誠的態度貫徹始終地作生命見證,信仰帶來的生命轉變自會展現上帝的榮耀與福音的寶貴!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7月2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撈針

搜尋

唐代詩人李白「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的典故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但在現今的資訊汪洋中,即使我們有恆心,也不一定能夠在大海中撈到所要的針。

你或許會問:「我們的資料早已放在網站上,讀者只要到我們的網站瀏覽一下,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容許我反問一句:「你是如何搜尋資料的呢?」有些情況下,你或許會造訪某一特定網站;但更多情況下,你可能只是快速地在Google或Yahoo中輸入一些關鍵字詞開始你的搜尋工作。你為何會期望讀者跟你不一樣呢?

在〈期望〉一文中,曾提及從「到我這裡來」和「到你那裡去」的範式轉移,提醒資訊發佈者不可守株待兔,而要主動出擊,到受眾出沒的社交媒體中去,才能令受眾有機會接觸到有關資訊。這種情況在搜尋資料時更是明顯,受眾即使知道只要去某個網站就能找到所需資料,也可能不願花精神去記憶網址。因此,資料是否以可被搜尋的形式(Searchable)儲存和發佈就變得極其重要。


影片:15 second search tip: Time

吊詭

你或許又會問:「我們不是有很多搜尋工具可以使用嗎?Google、Yahoo等等可都是很有用的工具呀!」誰說不是呢?和以前相比,我們現在要尋找資料,確是比以前方便,但大前提是這些資料必須是以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形式被放在網站上。有哪些是不可或不容易被搜尋的形式?看看以下幾個很典型的例子:

例子 分析及建議
圖像/相片、影音資料、以掃描或圖像/相片轉檔的PDF
  • 這類資料在本質上並非以可被搜尋的形式,只能透過附加的標籤和背景資料作為搜尋依據,但限制極大。例如華人教會網絡搜集了不少教會的主日講道及佈道會資料,但只能按講員、主題等有限的資料作搜尋。如果我們想用某一節被引用過的聖經經文作準則,了解一下不同講員如何解釋這節經文,就無計可施。
  • 一般從原檔案(如Word文件檔)直接轉換的PDF,其內文是可以被搜尋的,主要的搜尋引擎亦會記錄其全文內容作為索引,方便讀者透過這些引擎尋找資料。然而,以掃描或圖像/相片轉檔的PDF檔案,就搜尋而言,其格式與圖像/相片沒有分別,因為當中的文字實際上已不是以可搜尋的文字格式儲存。讀者只能憑肉眼作搜尋,費時失事。
Facebook
  • 如果大家有試過在Facebook搜尋以前曾分享過的某條連結,就能體會箇中痛苦。要在Facebook找人不難,要找資料卻是極之困難,而搜尋結果往往只會顯示最近期的資料。這正是為何我常常強調Facebook只能作為發佈資訊和鞏固連繫的平台,卻必須有網站作為資訊大本營。
Flash的迷思
  • 有不少教會/機構,為了讓讀者能在閱讀電子版本時有類似閱讀紙張版本的感覺,往往會把這些網上版印刷品(如機構通訊)以Flash形式包裝,甚至加上揭頁效果。
  • 但這處理方法有一個嚴重缺點:如果網站上沒有同時附以文字版本的話,那即代表該印刷品與各大搜尋引擎(及所有用搜尋引擎找資料的讀者)割席絕交,因為再沒有搜尋引擎能知道你的內文是甚麼,再沒有讀者能透過他們需要和常用的方式找到你的內容!
  • 正如上文所述,不要期望讀者到你教會/機構的網站尋找資料,很多讀者可能只會假設沒有在搜尋引擎出現的資料並不存在!再者,就算讀者真是到你教會/機構的網站瀏覽,同樣要面對無法搜尋內容的問題。難道你期望讀者會逐期翻閱、逐字細讀來找所需資料嗎?你自己會這樣做嗎?

大家都已經習慣生活於多媒體的世界,但諷刺的是,多媒體雖能豐富我們的體驗,但同時卻限制了我們搜尋資料的能力。如果人家無法找到你的資料,體驗再豐富也只會變成徒勞無功。

作為資訊發佈者,我們在選擇資訊發佈形式時,除了顧及受眾對多媒體的期望外,有否考慮到令資料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重要性呢?如何能取得平衡呢?下次續談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影片:15 second search tip: Time
2. 華人教會網絡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5月27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