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

分門別類

你喜歡逛圖書館嗎?

每次進入圖書館,總有知識浩瀚如深海的感覺。面對眾多的書本,總是不知從何入手。為了方便讀者搜尋書本,圖書館管理員會按照國際標準的圖書分類系統把書籍加以編號,貼上標籤,並分門別類編排書籍位置,同時配合電子搜尋系統,提高搜尋的便利性。

互聯網上的資料量,比任何一個圖書館都要多,但卻沒有圖書館般的分類系統,而且有很多不容易被搜尋的資料格式,如影音資料、圖像資料等等,因此即使有搜尋引擎協助,但關鍵問題還是在於資料是否以可被搜尋的形式(Searchable)儲存和發佈。(可參閱前文〈撈針〉)

教會或機構網站上的資料,雖不如圖書館或整個互聯網般浩瀚,但由於各有各分類,欠缺統一標準,因此要找資料比在圖書館作檢索更不容易。

作為資訊發佈者,教會和機構要為資訊作詳細分類,最大的問題是其適切性會隨時間與運作而改變。如果你參與過建立教會或機構網站,你大概都經歷過為界定網站的分類瀏覽架構而頭痛。最要命的還是當你歷經千辛萬苦把網站建成後,教會或機構的服務卻出現新轉變,剛出台的架構卻應付不了其需要,結果只好特事特辦,令苦心經營的架構形同虛設。

就使用者而言,無論你訂定的分類多麼合理細緻,但使用者作搜尋時,往往只想盡快找到需用的資料,不會細心理解網站資料結構。更常見的情況,是使用者乾脆就用搜尋引擎!再者,搜尋行為的特質人人不同,各有喜好,既無定向,亦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層級式結構(如檔案夾)已不敷應用。

要解決這些問題,Tag(標籤)是一個重要而簡便易用的關鍵方法。


簡報:Hi-Tech? Hi, Tag! (2008.07.07@MACitizen)

多元多向

Tag的概念是源於關鍵詞(Keyword)。簡單而言,Tag就是「資訊的資訊」,是沒有層級關係的關鍵詞。相對於傳統的層級結構,Tag以較接近人類思維的模式,帶來更靈活且具彈性的資料組織和檢索方法。無論對於資訊發佈者或使用者,Tag都帶來很大的便利。

一個資料項目可有多個Tag,每個Tag可表達該項目不同方面的特點,只要資訊發佈者在加Tag時保持一致性和令使用者易於明白,就可為使用者提供多元化、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瀏覽及檢索,亦大大提高資料的可搜尋性及使用率。從下面三個簡單例子中就能看到Tag的部份特性與好處。

例子 分析及建議
多向檢索: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
  • 以「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的網誌為例,四十篇文章資料是在大齋期期間以每天一篇的方式連載,每一篇都按其內容附上不同的Tag。
  • 讀者瀏覽時除了可以按日期瀏覽外,亦可在Tag Cloud上選取感興趣的Tag,按喜好把附有該Tag的文章選出來
  • 對於資訊發佈者,無需為分類的層級結構傷腦筋,因而可以縮短資訊發放的時間,同時亦可透過Tag建立不同文章間的連繫性,讓讀者可按需要及興趣選取文章的不同組合。
  • 對於使用者而言,可以有多種向度(按日期、Tag、字詞搜尋)的檢索和閱讀方式,不但方便快捷,亦可按需要及興趣選取相關文章,例如把所有與「默想」有關的文章,或所有與「綠色生活」相關的文章選出來。
資訊管理:  Gmail
  • 以前我們管理電郵,一個最頭痛的事是處理收件箱。由於以往電郵系統是用資料夾(Folder)的層級結構形式管理,所以要把一封電郵歸檔,就要選取一個相關的資料夾。如果該電郵與不同的資料夾有關,就要把電郵複製,既浪費空間,亦不容易知道究竟該電郵有多少份副本。
  • Gmail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就是Label(與Tag意義相同),不再以資料夾為單位,而以電郵為單位,使用者可為電郵附上不同的Label,而不需把電郵複製多次。透過選取Label,就可看到所有附有該Label的電郵,每封電郵上亦可看到其全部Label。
資訊流通:Hi-Tech? Hi, Tag!簡報
  • 該簡報是我三年前在一個蘋果電腦用戶聚會上介紹Tag概念和相關軟件用的,當時現場觀眾大約有五十人左右。然而,我把簡報放上網後,並加入不同的Tag,令沒有參與該聚會,甚至不知道有這個簡報的人都能輕易找到這個簡報。三年來,在沒有任何宣傳推廣的情況下,這個簡報被瀏覽近2,000次。

就資料管理、檢索與流通而言,Tag為資訊世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下期會繼續以教會/機構常見的需要為例,解釋Tag的好處和具體用法。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簡報:Hi-Tech? Hi, Tag! (2008.07.07@MACitizen)
2. 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網誌
3. Top 10 Tagging Best Practices for Anything Web 2.0
4. Tagging Best Practices
5. 維基百科:Tag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6月0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糟蹋

暴殄天物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進行的「2009香港教會普查」,香港的堂會數目達到1,250間,如果以每間堂會每星期一堂崇拜計算,每年就有65,000次新的崇拜講道,另外還有不同規模的佈道會。教會以外,還有很多專注於福音或牧養工作的基督教機構,每年都會舉辦大量佈道及牧養聚會,其產生的資訊總量更是驚人。

然而,這些資訊的生命週期卻大多短得可憐,除了部分會作影音記錄放在網上分享或製作成光碟出售外,其他的資訊往往就此流失。即使是放在網上分享或以光碟形式出售的內容,也往往缺乏令潛在使用者容易搜尋的配套,結果是有用的資訊被湮沒,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卻因無法找到合適資訊而苦惱。

當教會及機構不斷製作新資訊時,舊的資訊內容即使沒有特定的時間性,也很容易會被淡忘。這種情況令資訊的實質生命週期變得極為短暫。另一方面,版權持有人在行使版權時缺乏彈性亦窒礙資訊流通,導致資訊生命週期短促。

舉例來說,有不少教會或福音機構都會以不同形式發表牧養文章。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讀者要轉載這些文章或作大量複印,都要大費周章申請版權許可,同時還可能要以逐字計費的形式付版權費。

如果申請人是大規模的出版機構,這些手續不會構成太大問題。但如果想作出申請的是個人或小型教會,欠缺資源和知識處理複雜的版權手續,結果很可能因這些障礙令他們放棄使用這篇文章(尤其當他們需要不只一篇文章時),令文章失去進一步被使用和流通的機會。

活化資源

對於版權持有人而言,文章既已寫好,有更多使用者會令這篇文章產生更大的作用,這不正是版權持有人的原意嗎?我絕不是認為版權持有人不應收取版權費,而是希望指出應對新問題,要引入新思維(Think Different):

https://ted.com/talks/view/id/885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第一,在現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流行的年代,讀者面對的資訊太豐富,讀者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讀者願意花時間閱讀並協助版權持有人進一步把資訊傳播,等同於為資訊加上個人認證印章,成為無償的代言人,可進一步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令資訊得到更有效的傳播,而這對版權持有人其他作品的流通亦有幫助。

第二,在很多情況下,令資訊流通的成本往往比製作資訊本身的成本更大,版權持有人如能靈活地行使版權並適當地賦權予讀者,能促進資訊流通,亦令讀者能分享從中所領受的祝福,達致雙贏。

第三,要令資訊廣泛流通,必須從讀者或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在上面影片的例子中,SONY能從受眾角度出發,靈活行使版權,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現時該婚禮影片的觀看人次已超過六千二百萬次,單是「讚好」(Like)的人數也超過二十萬。

很多教會和機構都花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製作福音和牧養的資訊,但卻常常忽略如何活化這些資源,延長其生命週期,令其發揮長遠效用,結果糟蹋了寶貴的資源。新科技和新平台的出現,為活化資源提供大量新工具。要活化資源,個人認為有四項重要原則:可使用(Available)、可搜尋(Searchable)、可自訂(Customizable)、可分享(Shareable)。我會分幾篇文章逐項分析這些原則及實行上的一些建議。

「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約翰福音六章12節)

延伸閱讀
1.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09香港教會普查」
2. 2009香港教會普查公佈結果.全港崇拜人數上升三分一
3.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1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平衡

用者參與

上次提到作為肩負福音大使命的基督徒,我們實在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誘因去推動共享文化,讓福音與牧養等資訊能廣泛流通,傳到地極。但Creative Commons(共享創意)這類共享模式是否能適用於福音和牧養工作呢?如何在鼓勵用者參與(user participation)及保障版權之間取得平衡呢?

大約十年前,身處美國的一群華人基督徒成立數碼聖經協會(Digital Bible Society),透過運用科技向華人傳福音。他們其中一個主要的工作就是製作免費派發的「信仰寶庫」(Chinese Treasures)光碟,為缺乏屬靈材料及工具的基督徒提供豐富的資源。

光碟內容包括三個不同版本且具備搜尋功能的聖經、解經書、語音聖經、查經及輔助教材、傳記及聖經歷史等超過兩百本基督教著作及各式參考工具。在製作過程中,他們聯絡了超過二十間不同福音機構以取得適當授權,把有關資料加進光碟中。他們所展示的毅力和努力,實在令人敬佩。

「信仰寶庫」不但為有需要的基督徒提供豐富的屬靈材料及工具(Make it available),同時更容許使用者自由複製派發,與人分享(Make it shareable)。自發行以來,數碼聖經協會已派發超過150,000張「信仰寶庫」光碟,成為很多弟兄姊妹的幫助。

平衡支點

平衡的支點在於雙方是否有共同的異象。對於基督徒而言,傳揚福音,牧養信徒,共享是其根本,廣傳是其使命。儘管大家會有不同的體會與方法,但身負的大使命卻應該是一致的。這為取得平衡提供有力的支點。

「信仰寶庫」的成功正體現用者參與及保障版權之間的平衡。成立數碼聖經協會的基督徒看到一個服事華人信徒的需要,但手上卻沒有相關的材料。透過與不同的福音機構分享異象,機構亦願意給予適當的授權,結果祝福了大量信徒,而相關福音機構亦可以接觸到一批新的用戶群,讓手上的資源取得更大的果效,達致三贏。提供材料並容許分享(Make it available and shareable)是讓資訊流通與廣傳的關鍵所在。

如果福音機構能以更簡便方式清楚表示預設的授權方式,不但可令數碼聖經協會在籌備過程中減省大量資源,亦會鼓勵其他弟兄姊妹因應所觀察到的獨特需要而選取有關材料,成為別人的祝福。

對於教會或基督教機構等版權持有者而言,這驟眼看來似乎是一個生存與廣傳的抉擇。版權持有者在創作內容後,要收回成本,才可繼續營運,因此傳統智慧是保留一切權利,所有使用者必須付費,才可令版權持有者收回成本。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內容的流通管道與速度都無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亦影響流通的規模及收回成本的能力。然而科技演變為傳統營運模式帶來新可能性,讓版權持有者能有效取得平衡。關於這個版權迷思,我們下回再詳談。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延伸閱讀
1. Creative Commons(共享創意)
2. Vimeo: A Shared Culture 共享文化
3. 數碼聖經協會「信仰寶庫」計劃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2月1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