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蹋

暴殄天物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進行的「2009香港教會普查」,香港的堂會數目達到1,250間,如果以每間堂會每星期一堂崇拜計算,每年就有65,000次新的崇拜講道,另外還有不同規模的佈道會。教會以外,還有很多專注於福音或牧養工作的基督教機構,每年都會舉辦大量佈道及牧養聚會,其產生的資訊總量更是驚人。

然而,這些資訊的生命週期卻大多短得可憐,除了部分會作影音記錄放在網上分享或製作成光碟出售外,其他的資訊往往就此流失。即使是放在網上分享或以光碟形式出售的內容,也往往缺乏令潛在使用者容易搜尋的配套,結果是有用的資訊被湮沒,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卻因無法找到合適資訊而苦惱。

當教會及機構不斷製作新資訊時,舊的資訊內容即使沒有特定的時間性,也很容易會被淡忘。這種情況令資訊的實質生命週期變得極為短暫。另一方面,版權持有人在行使版權時缺乏彈性亦窒礙資訊流通,導致資訊生命週期短促。

舉例來說,有不少教會或福音機構都會以不同形式發表牧養文章。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讀者要轉載這些文章或作大量複印,都要大費周章申請版權許可,同時還可能要以逐字計費的形式付版權費。

如果申請人是大規模的出版機構,這些手續不會構成太大問題。但如果想作出申請的是個人或小型教會,欠缺資源和知識處理複雜的版權手續,結果很可能因這些障礙令他們放棄使用這篇文章(尤其當他們需要不只一篇文章時),令文章失去進一步被使用和流通的機會。

活化資源

對於版權持有人而言,文章既已寫好,有更多使用者會令這篇文章產生更大的作用,這不正是版權持有人的原意嗎?我絕不是認為版權持有人不應收取版權費,而是希望指出應對新問題,要引入新思維(Think Different):

https://ted.com/talks/view/id/885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第一,在現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流行的年代,讀者面對的資訊太豐富,讀者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讀者願意花時間閱讀並協助版權持有人進一步把資訊傳播,等同於為資訊加上個人認證印章,成為無償的代言人,可進一步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令資訊得到更有效的傳播,而這對版權持有人其他作品的流通亦有幫助。

第二,在很多情況下,令資訊流通的成本往往比製作資訊本身的成本更大,版權持有人如能靈活地行使版權並適當地賦權予讀者,能促進資訊流通,亦令讀者能分享從中所領受的祝福,達致雙贏。

第三,要令資訊廣泛流通,必須從讀者或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在上面影片的例子中,SONY能從受眾角度出發,靈活行使版權,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現時該婚禮影片的觀看人次已超過六千二百萬次,單是「讚好」(Like)的人數也超過二十萬。

很多教會和機構都花大量時間和人力物力製作福音和牧養的資訊,但卻常常忽略如何活化這些資源,延長其生命週期,令其發揮長遠效用,結果糟蹋了寶貴的資源。新科技和新平台的出現,為活化資源提供大量新工具。要活化資源,個人認為有四項重要原則:可使用(Available)、可搜尋(Searchable)、可自訂(Customizable)、可分享(Shareable)。我會分幾篇文章逐項分析這些原則及實行上的一些建議。

「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約翰福音六章12節)

延伸閱讀
1.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09香港教會普查」
2. 2009香港教會普查公佈結果.全港崇拜人數上升三分一
3. YouTube究竟如何看待影音版權議題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1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限制

分享限制

上次談到「分享」和「相傳」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分享」,也就沒有可以「相傳」的東西。

在個人層面,自通訊電子化後大家平時都很習慣透過電郵、網誌、Facebook等把各種資訊與親友共享;我們在製作簡報投影片時,也常常會透過互聯網尋找一些文字、圖片及影片,以豐富簡報內容。但我們往往會忽略很多時候我們所分享的資訊是附有特定的版權限制,是不能隨意分享的。

在教會和機構層面,在崇拜中以至舉辦各種活動時應用圖像以至影片等不同媒體加強表達。如果該媒體資料並非自行製作,教會和機構的負責人有否核實其相關的版權條款並獲得適當授權呢?

我們常常會想無論在個人使用上,或是為教會或機構服事時,我們並非使用有關資訊作非牟利用途,應該問題不大。事實上,如果版權持有人所定的限制是All Rights Reserved,其意思就是保留一切權利,在未獲適當授權下,無論用途是否牟利,都是不可以的。

科技的演變為我們帶來新的工具及新的可能性,讓「分享」和「相傳」變得容易,令我們無論是在個人,或是教會與機構層面都能更靈活地、更生動地傳遞福音和牧養資訊,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深陷版權問題的地雷陣中而不知所措。

這種情況對於基督徒分享福音或牧養資訊,及教會或機構推動事工都造成極大障礙。一方面,基督徒分享教會或機構的資訊,對資訊流通大有好處,尤其現在社交網絡盛行,基督徒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可令這些資訊因為發放者和接受者的信任關係而得到更好的推動,但如果稍一不慎,就會踏中版權地雷,失去見證。另一方面,教會或機構既想資訊廣為流通,但任其流通又無法收回製作成本,難以生存。然而,設定嚴格的版權限制又會窒礙其資訊的散播及流通。面對這種兩難處境,我們首先要探究一下問題的根源。

共享創意

現時很多關於版權的觀念和法律,都是制定於未有互聯網的時代,所以對於處理新科技帶來的快速而大規模的分享資訊情況,實在是力有不逮,結果是令無數創意機會被扼殺,造成版權持有人和使用者雙輸的情況。歷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及哈佛大學法學教授的Lawrence Lessig,對於這種情況有深刻體會:

https://ted.com/talks/view/id/187
Lawrence Lessig:談法律如何箝制創造力

為了應付這種兩難情況,Lawrence Lessig於2001年創辦了非牟利組織Creative Commons(共享創意),目的就是令版權能在合理的範圍內被活化,令版權持有人和使用者達致雙贏。下回續談關於Creative Commons的細節及相關的應用例子。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廿八章18-20節)

延伸閱讀
1. Lawrence Lessig
2. Creative Commons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1月2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相傳

阮裕焚車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有一則叫「阮裕焚車」的故事,阮裕是晉朝時的一位名士。故事說阮裕在剡縣的時候家裡有一部很好的車子,只要有人來相借,他總是來者不拒。有一次,有一個人想問他借車埋葬母親,結果卻不敢開口。後來阮裕知道了這件事就很感嘆:「我雖然有車子,可是弄得人家不敢向我借,我還要車子來幹甚麼?」然後他就把車子給燒掉了。

西諺說得好: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快樂。如果阮裕知道這句西諺,必定大表讚同。在物質以外,「分享」這個觀念可以進一步推演到思想和知識的層次。

把思想和知識跟別人分享,然後看著別人把思想和知識的運用推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是一件真正的賞心樂事。做學術研究,在歷經艱辛地把研究成果給發表以後,最希望的就是人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發展出更好、更進步的研究。人家採納自己的研究成果對做研究的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勵。每個人的力量都很有限,只有透過薪火相傳,把思想和知識不斷累積,才能聚沙成塔,讓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成為未來進步的基石。

薪火相傳

互聯網跟共享資訊的關係已經是老生常談,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在1999年開始推動MIT Open Courseware的項目,至今在網上免費提供超過2,000個不同科目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給有興趣的人自由閱覽,部分更附有上課過程的影片,正是體現著資訊時代共享資源的美好傳統。

在〈表達〉一文中提到擅於把複雜數據製作成將簡單易明信息圖形的David McCandless,他師承於數據視覺化領域的先導者Hans RoslingHans Rosling為人類社會留下了兩個重要的火把。

https://ted.com/talks/view/id/620
Hans Rosling: 讓我的資料改變你的心智

第一,他推動數據視覺化領域的發展,令表達複雜資訊的方式出現重大突破,同時積極展示這種突破如何幫助人類面對全球性的難題,如愛滋病、貧窮、公共健康、社會發展等等。他創辦Gapminder Foundation,發展免費軟件工具Trendalyzer,讓所有人都可輕易把資料轉化成互動圖像,洞察未被發掘的資訊。

第二,他一直主張國際間的統計數據資料應免費讓所有人取用作分析。在他的積極推動下,世界銀行終於在2010年4月把關鍵發展指標的數據庫全面開放。

美國的奧巴馬政府深明此道,其資訊總監一上任後馬上推行把所有非機密的政府數據放上網任由市民取用,結果不單增加政府透明度,亦激發民間的創意,創作了不少有趣亦有用的工具軟件。

「分享」和「相傳」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分享」,也就沒有可以「相傳」的東西。科技的演變為我們帶來新的工具及新的可能性,讓「分享」和「相傳」變得容易。耶穌給了我們傳福音的大使命,「分享」和「相傳」與教會、基督教機構以至每一個基督徒都息息相關。讀者們在看了這些推動資料分享和傳播的例子後,是否覺得「看之有趣,行之不易」呢?篇幅所限,下回續談。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廿八章18-20節)

延伸閱讀

1. MIT Open Courseware
2. Ted.com: Hans Rosling
3. Gapminder Foundation
4. The Economist: Making data dance
5. Wired Magazine: And Data for All: Why Obama′s Geeky New CIO Wants to Put All Gov′t Info Onlin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1月1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