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

詞簡意備

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寫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冷謙,形容他「說話極是簡潔,便是殺了他頭也不肯多說半句廢話」,寫得極之生動。有看過《倚天屠龍記》的讀者大概都會對冷謙的「言簡意賅,言必有中」留下深刻印象。

身處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不但受到眾多資訊圍攻,更令人苦惱的是很多資訊發佈者完全不理會讀者感受,但求把資訊全部發放出去,沒有考慮受眾是否能夠接受及消化。

在以前通訊不便的年代,資訊發佈者如果不把相關資料同時發放,有興趣的受眾在接收資訊後想再獲取進一步資料較為困難,對於資訊發佈者而言亦費時失事,所以同一時間發放大量資訊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電子通訊的時代,資訊受眾如果對所收的資訊感興趣,可以快速便捷地透過互聯網取得進一步資料,再加上資訊泛濫,對於接收資訊的期望因而出現變化。資訊發佈者亦應該與時並進,思考如何調整資訊發放的模式,配合受眾的需要。

以Facebook為例,我常常看到有不少機構在發佈資訊時附上一大段文字,再配以一個冗長的題目。對於這類資訊,在大多數情況下我會自動把它過濾。這些資訊發佈者在考慮發放內容及形式時是否只從第一身角度出發呢(潛台詞是有否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

資訊發佈者用簡潔扼要的文字如能引起受眾的注意和興趣,受眾可以在點按之間就取得進一步資料。假若受眾連這一下點按也不肯付出,那麼他對這些資訊的興趣定必十分有限。如果簡潔扼要的文字都不能引起興趣,那麼再多加文字只會令受眾更感抗拒。

從簡心法

據說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曾有一句名言「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要做到詞簡意備,真是談何容易,當中所涉及的創意思維和編採技巧殊不簡單。然而,面對困難往往能激發我們的潛力和創造力。美國學者前田約翰(John Maeda)寫了一本講述《簡單法則》(The Laws of Simplicity)的書,極富啟發性:


Simplicity

雖然前田教授所講述的法則並非針對編採技巧而言,但其根本原則並無二致。下面有一段我以前在網上看到的「簡約版聖經」相當有趣,讀者們可以之與前田教授的簡單法則印證一下。

The Bible in 50 Words or Less:
God made, Adam bit, Noah arked, Abraham split, Jacob fooled, Joseph ruled, Bush talked, Moses balked, Pharaoh plagued, People walked, Sea divided, Tablets guided, Promises landed, Saul freaked, David peeked, Prophets warned, Jesus born, God walked, Love talked, Anger crucified, Hope died, Love rose, Spirit flamed, Word spread, God remained. Amen.

在社交網絡層面,資訊發佈者要與受眾溝通無間,不想受眾把資訊自動過濾,如能貫徹「一切從簡」的原則,「以圖傳意,以字入題」,定能在資訊汪洋中脫穎而出,取得與眾不同的效果!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言十二章25節)

(筆者按:為配合從簡的主題,這篇文章按Twitter的規則,每段都以140字為限。)

延伸閱讀
1. Wikipedia: John Maeda
2. The Laws of Simplicity
3. Mashable: How to Simplify
4. TED:前田·約翰的簡單法則

https://ted.com/talks/view/id/172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1月7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印象

留下印象

請你用三秒鐘看一眼上面的相片,然後合上眼睛,你腦海裡留下了甚麼印象?是文字?還是圖像?你看得清圖像中的文字嗎?在這個小活動中,我自己的體驗是看完三秒鐘後大概只記得是一些漸變的色塊,至於圖中的文字,根本就來不及看。能令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圖像。

我們每天被無數資訊包圍,在眾多資訊中,能引起注意並令我們留下清晰印象的,少之又少。當我在瀏覽Facebook中朋友的最新動態時,一般只會花兩至三秒去「速讀」一項最新動態,而且對於大部份資訊的印象都不深。這種情況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作為福音及牧養信息傳遞者構成莫大的挑戰。在我們思考如何適切運用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如何突破這種限制,在芸芸眾多資訊當中能脫穎而出呢?

畫勝千言

以Facebook為例,我們面對大量最新動態時,甚麼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是長篇大論的文字?是那個小得難以辨認的個人或專頁圖示?還是在分享訊息中夾附的一幅動人圖像?「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正為我們帶來很好的提醒。

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一畫勝千言」不單是傳統智慧,學術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叫作「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份子生物學家John Medina在他的著作《大腦當家》(Brain Rules)中就提到「文字和口述相對於圖片,對幫助我們記住資訊的效率很低。以口語表達的資訊,在72小時後人們只能記住10%;如果加上圖像,比例會上升至65%。」他指出我們的大腦其實把每個文字都解讀為圖像,所以文字太多只會令我們的大腦負荷過重,出現擠塞的情況,產生反效果:吸引注意力變成失去注意力。

今年年初,施達基金會打算在大齋期期間推出一連四十天,以思想如何省察愛惜神的創造為主題的「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活動雖然相當有意義,但要連續四十天引起弟兄姊妹的注意殊非易事,尤其這個活動是以Facebook及電郵發佈訊息,要在浩瀚的資訊汪洋中脫穎而出更是困難。我跟施達的同工們商討後,建議每天發佈訊息時都附以一張切合當天思想材料內容的相片,以引起注意。在選取這些相片時首要切題,但同時相片要能觸動人心,因此相片大多以人物或景物特寫為主,務求在一眼之間就能引起讀者注意。結果證明運用圖像不單令弟兄姊妹的注意力增加,同時亦令他們更願意把訊息再分享出去。

無論是否熟習新媒體,我們早已被各種琳瑯滿目的資訊透過不同渠道重重圍困,因此在運用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要令服事對象留下印象,並引發行動,善用圖像是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環節。運用圖像絕不是要取代進深的閱讀和了解,但在資訊充斥的時代,我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思考吸引服事對象注意力的切入點,令他們對具有生命價值的訊息留下深刻印象。

「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詩篇一百四十五篇4節)

延伸閱讀
1. Wikipedia: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2. Wikipedia: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3. John Medina: Brain Rules
4. 施達基金會:「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1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留神

留白令人留神

當年黃霑曾在明報副刊寫過一個叫「廣告人告白」的專欄。那時候年紀還小,沒怎麼注意這個專欄。有一天一打開副刊就對那個專欄留上了神,因為那個位置是一片空白。細看之下,發現有一行很小的字寫著:「平時不看本欄的讀者,今天大概都會看一下本欄,這就是廣告人利用空白的道理。」寥寥數語,就把「留白令人留神」的技巧活現在讀者眼前。

事隔近三十年,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各式各樣資訊更激烈地爭逐我們注意力的時代,可是我們還是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由於資訊過多所帶來的煩厭指數相當高,我們或多或少都培養出一些注意力管理技巧,把有用資訊從眾多噪音中過濾出來。因此要爭取我們的注意力,要比以前更困難。要體會讓我們留神有多難,可以看看以下影片並跟隨當中指示(數一數白衣人把籃球互傳過多少次):

這段影片製作於1999年,是兩位著名認知心理學家Christopher Chabris和Daniel Simons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時設計的心理實驗,叫「選擇性注意力測試」。當我們被太多的資訊圍繞,我們會只留神於某些資訊,而忽略其他。這段影片令我充分感受到那種「視而不見」的情況有多嚴重。

選擇性留神

參與過社交網絡的讀者們對「選擇性留神」的情況更是絕不陌生。每天打開Facebook的動態消息(Newsfeed),儘管這些消息全部是來自我們選擇加入作為朋友的人或是「讚好」的專頁,但我們也會很自然的過濾掉一些無關痛癢的「噪音」(例如朋友在人家的農場裡偷了一條胡蘿蔔),而留神一些認為比較重要的資訊(例如朋友生病等等)。如果連把動態消息細看的耐性都欠缺,那更可能只會注意一些有趣的照片或圖像。對於希望透過社交網絡發佈資訊的教會或機構而言,這令運用社交網絡的難度提高不少。所以教會或機構在選擇分享甚麼資訊和如何分享方面要多花心思,格外留神,才可以讓讀者留神這些資訊。

前陣子寫了一篇〈網中鳥〉提到這幾年微博服務(microblogging)Twitter紅遍網絡世界,正因Twitter在過於豐富多采的互聯網中有著精煉簡潔而容易使用的特性,以文字為基礎,上限140字,也不設圖片功能,充分發揮像黃霑所展示那種「留白令人留神」的效果,得以脫穎而出。可是上個禮拜看到一則新聞,令我大惑不解。這則新聞是Twitter準備推出多媒體功能,豐富用戶的體驗,有評論者認為這些變革會令Twitter更像Facebook。難道我們的用戶體驗還不夠豐富嗎?Twitter這樣做不是在捨本逐末嗎?

水能覆舟,也能載舟

面對多姿多采的社交網絡資訊,我們可能會害怕它令我們花盡心神,忽略真正要「留神」的讀經、祈禱、靈修。然而,水能覆舟,也能載舟。只要運用恰當,社交網絡能帶來新的可能性,成為讓信徒留神牧養資訊,親近神的一個有力觸發點。今年八月中在Mashable網站報導有一位英國基督徒Chris Juby,從2010年8月8日起至2013年11月8日止,每天把一章聖經撮寫成一條Tweet透過Twitter發放(http://twitter.com/BibleSummary),計劃用三年多的時間把整本聖經1189章發送完,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其他人研讀聖經的興趣。這個有趣的計劃倒真提高了我讀聖經的興趣,令我在看完他那140字的撮要後總想跟原來版本對照一下。

就像哈佛教授們的「選擇性留神」實驗所顯示:留神與否,存乎一心。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3節

延伸閱讀:
1. The Invisible Gorilla
2. 〈網中鳥〉@tangram.hk
3. Mashable: One Man Will Try to Tweet the Bible Over Three Years
4. 部份Twitter上的讀經資訊
@BibleSummary
@ibibledaily
@idailybibl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9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