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

眼花撩亂

沒有恰當的表達,資訊就會變成雜訊。

請以普通話閱讀以下這段文字: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試釋是事。」

大學時看過一本奇書名為《絕聯奇文》,其中記載這一篇由國學大師趙元任在1930年代所作的同音文「施氏嗜獅史」。趙元任以其湛深的國學修養和豐富的想像力把漢語「以形表意」的特色及普通話裡同音多字的情況作了一次巧妙生動的演示。你可以想像如果你用普通話把這篇文章對你的朋友唸一遍,而不給對方看文字(character)的話,對方在聽得頭昏腦脹之餘,大概會以為你受了甚麼刺激,精神有異,有趣的內容亦會變成毫無意義的雜訊(noise)。

在社交網絡以及電子通訊的範疇中,大量的資訊令我們出現資訊超載的情況。除了眼花撩亂之外,亦無法把有用的資訊從雜訊中分辨出來。影響所及,我的體驗就是把所有訊息預設定性為雜訊,只會留意一些我期待或很熟悉的機構提供的資訊。如果你是Facebook用戶,在每天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動態消息(Newsfeed)中,你閱讀了多少?如果你有使用電郵帳戶,那你是否每天都能把所有的電郵打開而且看完當中的內容?在這些體驗當中,你有沒有試過因此錯過一些重要或有用的資訊?

一個極端的資訊超載例子
我有173,682封未讀的電郵,你告訴我為何要活下去?

資訊?雜訊?

在這種資訊超載的情況下,無論是教會及基督教機構,或是在基督徒的個人層面,要有效把福音及牧養資訊傳遞,避免其變為雜訊(noise),以期透過社交網絡進一步鞏固、深化與延伸與服事對象的關係,必須注意建立資訊表達的個性(character)。

所謂資訊表達的個性,簡而言之就是建立貫徹而鮮明的風格,讓服事的對象能留下深刻印象,並能在芸芸眾多資訊/雜訊中脫穎而出,爭取到注意力。這當中的考慮涉及有關事工的特質、視覺設計、圖像運用、編輯技巧、讀者心理等等多個不同範疇。關鍵包括要珍惜讀者的時間,以一語中的、精簡準確的方式令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要點,以決定是否作進一步閱讀;同時善用圖像的力量極其重要,一幅好的圖像能在半秒之間代替千言萬語;提供資訊的頻率、時間、與讀者的互動性等等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課題。由於篇幅所限,我會在往後數篇文章中對各個要點作進一步剖析。

我們既然知道所傳揚的訊息與別不同,絕非雜訊,如果不多花心思把具備永恆價值的生命訊息好好表達,那不是太浪費了嗎?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歌羅西書一章28節)

延伸閱讀
1. 施氏嗜獅史
* 「施氏嗜獅史」又名「施氏食獅史」。可是我還是覺得叫「施氏嗜獅史」比較好,因為這個名稱無論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發音,都能馬上領會到文章的主題。
2. Noise to Signal: Inbox Zero saves lives, peopl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0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費時

零和遊戲

從前唸經濟學的時候,接觸過一個有趣的概念,叫「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是博奕理論(Game Theory)的一部分。簡單而言,零和就是指在一個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甲的得益意味著乙的損失,甲與乙的得益與損失總和是零,即代表雙方存在必然的衝突。在日常生活中,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零和遊戲大概就是時間分配。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有廿四小時,多花了時間做某件事,可運用的時間自然相應減少,這是我們必然面對的限制,絕無例外。

社交網絡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美國最近一項調查,美國人花在網上的時間中,有22.7%是花在社交網絡上,相較前一年同期,增長達43%。單以Facebook而言,據說香港已有超過3,500,000個帳戶,參與社交網絡在我們不少人的每天廿四小時當中,已穩佔一席位。那我們犠牲的究竟是甚麼時間呢?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是睡眠時間?還是與靈修安靜的時間?

我相信正是因為時間的零和特性,所以在不同場合中,都聽到弟兄姊妹覺得參與社交網絡很浪費時間。然而,我同時亦聽到有弟兄姊妹分享社交網絡令他們能善用時間跟不同的朋友保持連繫。這當中的關鍵就在於時間管理。

費時?省時?

在時間管理的課題中,有所謂「做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和「正確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甚麼才是正確的事?可參考一下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的分享:

https://ted.com/talks/view/id/71
影片:華理克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花時間參與社交網絡是否「做正確的事」呢?按照華理克牧師的分享,那要看我們的目的何在。在個人的體驗上,運用社交網絡為我省下不少時間,令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與朋友們保持連繫,鞏固、深化、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的關係。

除了「做正確的事」之外,如何「正確地做事」也是不容忽視的。我有一位友好的弟兄,對服事年青人很有心。他常常在靈修後把所讀的聖經經文的中英文版放到Facebook上。我有時候很不長進,沒有靈修讀經,他分享的經文往往成為我的一點亮光與提醒。後來,他告訴我,在他服事的年青人當中,有不少未信主,也不願讀經。但他在跟這些年青人的接觸中,發現原來他們是有留意他所分享的經文,而且會加以咀嚼和思考。這位弟兄善用社交網絡,令其成為以真理祝福年青人的有效渠道。

曾聽過一位牧師講道,提及我們有時候會對現實社會中一些現象感到大惑不解,但這些時候往往是我們要去思考我們作為基督徒應如何自處和回應的關鍵時刻。面對社交網絡帶來的挑戰與嶄新溝通模式,在我們把有限時間花在社交網絡上的時候,我們有否思考作為基督徒,應如何正確地運用這些資源,善用光陰,為神國出力呢?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歌羅西書四章5節)

延伸閱讀
1. Social Networking Dominates Our Time Spent Online
2. 華理克 (Rick Warren) 談為人生目的而活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1月1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