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針

搜尋

唐代詩人李白「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的典故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但在現今的資訊汪洋中,即使我們有恆心,也不一定能夠在大海中撈到所要的針。

你或許會問:「我們的資料早已放在網站上,讀者只要到我們的網站瀏覽一下,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容許我反問一句:「你是如何搜尋資料的呢?」有些情況下,你或許會造訪某一特定網站;但更多情況下,你可能只是快速地在Google或Yahoo中輸入一些關鍵字詞開始你的搜尋工作。你為何會期望讀者跟你不一樣呢?

在〈期望〉一文中,曾提及從「到我這裡來」和「到你那裡去」的範式轉移,提醒資訊發佈者不可守株待兔,而要主動出擊,到受眾出沒的社交媒體中去,才能令受眾有機會接觸到有關資訊。這種情況在搜尋資料時更是明顯,受眾即使知道只要去某個網站就能找到所需資料,也可能不願花精神去記憶網址。因此,資料是否以可被搜尋的形式(Searchable)儲存和發佈就變得極其重要。


影片:15 second search tip: Time

吊詭

你或許又會問:「我們不是有很多搜尋工具可以使用嗎?Google、Yahoo等等可都是很有用的工具呀!」誰說不是呢?和以前相比,我們現在要尋找資料,確是比以前方便,但大前提是這些資料必須是以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形式被放在網站上。有哪些是不可或不容易被搜尋的形式?看看以下幾個很典型的例子:

例子 分析及建議
圖像/相片、影音資料、以掃描或圖像/相片轉檔的PDF
  • 這類資料在本質上並非以可被搜尋的形式,只能透過附加的標籤和背景資料作為搜尋依據,但限制極大。例如華人教會網絡搜集了不少教會的主日講道及佈道會資料,但只能按講員、主題等有限的資料作搜尋。如果我們想用某一節被引用過的聖經經文作準則,了解一下不同講員如何解釋這節經文,就無計可施。
  • 一般從原檔案(如Word文件檔)直接轉換的PDF,其內文是可以被搜尋的,主要的搜尋引擎亦會記錄其全文內容作為索引,方便讀者透過這些引擎尋找資料。然而,以掃描或圖像/相片轉檔的PDF檔案,就搜尋而言,其格式與圖像/相片沒有分別,因為當中的文字實際上已不是以可搜尋的文字格式儲存。讀者只能憑肉眼作搜尋,費時失事。
Facebook
  • 如果大家有試過在Facebook搜尋以前曾分享過的某條連結,就能體會箇中痛苦。要在Facebook找人不難,要找資料卻是極之困難,而搜尋結果往往只會顯示最近期的資料。這正是為何我常常強調Facebook只能作為發佈資訊和鞏固連繫的平台,卻必須有網站作為資訊大本營。
Flash的迷思
  • 有不少教會/機構,為了讓讀者能在閱讀電子版本時有類似閱讀紙張版本的感覺,往往會把這些網上版印刷品(如機構通訊)以Flash形式包裝,甚至加上揭頁效果。
  • 但這處理方法有一個嚴重缺點:如果網站上沒有同時附以文字版本的話,那即代表該印刷品與各大搜尋引擎(及所有用搜尋引擎找資料的讀者)割席絕交,因為再沒有搜尋引擎能知道你的內文是甚麼,再沒有讀者能透過他們需要和常用的方式找到你的內容!
  • 正如上文所述,不要期望讀者到你教會/機構的網站尋找資料,很多讀者可能只會假設沒有在搜尋引擎出現的資料並不存在!再者,就算讀者真是到你教會/機構的網站瀏覽,同樣要面對無法搜尋內容的問題。難道你期望讀者會逐期翻閱、逐字細讀來找所需資料嗎?你自己會這樣做嗎?

大家都已經習慣生活於多媒體的世界,但諷刺的是,多媒體雖能豐富我們的體驗,但同時卻限制了我們搜尋資料的能力。如果人家無法找到你的資料,體驗再豐富也只會變成徒勞無功。

作為資訊發佈者,我們在選擇資訊發佈形式時,除了顧及受眾對多媒體的期望外,有否考慮到令資料可被搜尋(Searchable)的重要性呢?如何能取得平衡呢?下次續談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影片:15 second search tip: Time
2. 華人教會網絡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5月27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體驗

與夏蟲語冰

要令資訊真正可用(truly available),用戶體驗至關重要。

《莊子.秋水篇》中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夏蟲不可以語冰」,內容是說由於時空上的限制,夏蟲(即蟬)終其一生都沒有見過冰,無論如何用言語解釋都不能令它體會冰是甚麼。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我對這個典故有另一番解讀。資訊發佈者在向夏蟲傳達關於冰的訊息時是否應考慮夏蟲自身的限制,而以更適切的方法幫助夏蟲親身體驗冰呢?

為令資訊成為真正可用,資訊發佈者必須考慮用戶的限制與期望,以最適切的方式及平台發佈資訊。用戶期望是被他們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體驗所主導。當他們嘗試過既豐富又便利的使用體驗後,自然而然會將往後的體驗與之前的相比較,因而令期望出現改變。讓我們看看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iPad。


影片:Apple – iPad: Year One

從用戶出發

iPad是否採用最尖端的技術和硬件,或有不同看法。但就用戶體驗而言,卻肯定是傲視同儕,無出其右。iPad從用戶角度出發,提供一個「賦權」的平台及工具,令小孩以至長者都能輕易操控,讓醫生可以與病人加強互動,讓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可以獨立學習等等。iPad把用戶經驗推至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地,令用戶能便利地體驗豐富的內容,改變了他們對使用體驗的期望,結果令很多在研發中的相類產品專案都因未能與之競爭而要取消或作大幅改動。iPad的成功故事有三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從用戶體驗出發。學過電腦的人大概都對剛開始學習時所遇到的困難有所體會,而這種學習過程亦令很多人對電腦敬而遠之。相反,iPad的設計理念是讓它在使用者和所使用的內容中間消失,儘量避免成為兩者間的障礙。由於iPad界面設計很簡潔而且很直覺化,所以即使沒有任何接觸電子產品經驗的小孩及長者,都可輕易掌握其操作。這種革命性的改變就是建基於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而非從技術角度出發。

第二,親身體驗的重要。影片中的蘋果行政人員指出:「一定要親身接觸iPad,才能明白它的奇妙之處。」(The iPad has to be held has to be touched to truly understand how magical it is.)有很多人在未有機會親身試用iPad時都對坊間種種報導存疑,亦會認為那只是科技愛好者的玩具。然而,一經親身試用,很多人都會馬上發現iPad的實際使用體驗突破了他們原有的期望,不用看說明書,不用旁人指導,已可輕鬆操控。資訊發佈者要令用戶有良好的體驗,第一步就是要突破作為發佈者的框框,踏出一步從用戶角度親身體驗。

第三,科技的作用是促進(facilitation)和賦權(empowerment)。在上面的影片中,看看小孩們的雀躍,看看長者們的笑臉,再看看那位母親講述iPad如何令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獨立學習,一句「這是我兒子能做到的」(This is something that my son can do),把母親心裡的興奮雀躍表露無遺。蘋果公司善用科技令用戶有良好體驗。在我們使用科技的體驗中,常會遇到的情況卻是科技變成障礙和攔阻,令我們覺得沮喪和挫敗。當我們運用科技發佈福音和牧養資訊時有否本末倒置,令用戶感到受限而非受用呢?

很多教會和機構在考慮運用新科技和新媒體平台時都是從技術角度出發,而忽略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再加上他們往往會把問題定義為技術問題,所以會交由技術人員或以專注於技術發展的承辦商主導解決方案。結果,所預定的功能是做出來了,但因為使用不便,令用戶經驗大打折扣,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影響教會及機構對於新科技和新媒體平台的信心。篇幅所限,下次續談。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Mashable: 10 Most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2. Smashing Magazine: What Is User Experience Design? Overview, Tools And Resources
3. useit.com: Jakob Nielsen on Usability and Web Design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4月15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期望

到我這裡來

一般傳福音和牧養信徒的模式大都是「到我這裡來」(Come to where I am),街頭佈道、短期宣教以至差派宣教士等卻是採用「到你那裡去」(Go to where you are)模式。進入電子通訊時代後,很多教會和福音機構都採用不同電子渠道與服事對象保持連繫,最普遍的大概是透過網站形式發佈資訊,然後期望服事對象會常常「到我這裡來」,跟進最新資訊。對於資訊發佈者而言,抱有這種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或許你會問:「我們不是有把更新電郵發放『到你那裡去』嗎?」然而,在服事對象每天都要面對大量資訊,連所收電郵都沒有時間全部閱讀一遍的情況下,資訊發佈者的期望與受眾的期望就會出現明顯的落差。

對資訊發佈者而言,或許認為把資料放上網就代表令資訊可用(available),但對讀者而言,真正可用(truly available)的資訊必須要對讀者具有親和力(approachable)。適切的資訊(right information)要能透過適合的平台(right platform),在讀者有需要時(right time),按讀者合用的形式(right form)服務讀者。簡而言之,以讀者的需要和期望為先,就是具親和力。就讀者的角度而言,資訊的內容當然最重要,但簡單易用、方便快捷卻是合理的期望。

這些原則看似簡單,但在面對新平台的應用時,我們會發現越是簡單易懂的原則,越是會備受忽略。以平台(platform)為例,各位可能會問我:「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在網誌、Facebook專頁、YouTube等平台上發佈同樣的資訊?這不是重複發佈,浪費資源嗎?」

關鍵問題其實很簡單,閣下的教會/機構用網站形式服務受眾是否能適切地配合受眾生活模式呢?網站雖大都備有豐富資訊,但因著社交媒體及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新平台影響,受眾的生活模式和溝通方法都比以前更豐富,對如何接觸資訊的期望因而出現變化。

到你那裡去

我並不是認為網站不再重要,網站是重要的資訊大本營,但如何令大本營中的浩瀚資訊發揮作用,卻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策略問題,不可掉以輕心。相對於要受眾「到我這裡來」探訪網站,更能有效鞏固、深化與延伸與受眾關係的是先要「到你那裡去」,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會頻繁接觸的平台,如社交媒體、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流動平台。這當中涉及三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在於看清楚起點何在。作為資訊發佈者,教會/機構是應先考慮自身的期望,還是受眾的期望呢?無疑,教會/機構應該異象與使命先行,但要取得所期望的結果,卻要先從受眾的期望出發。舉例來說,以往我們會習慣不時到訪不同網站或入門網站獲取新資訊,但現在從社交網站中,我們既可知道朋友們的近況並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亦可透過朋友間的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及不同機構的專頁取得時事以至各種不同種類的資訊,因而令我們到訪其他網站的時間相對減少。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這種情況日趨普遍,這亦正是為何教會/機構在傳達福音和牧養資訊,「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時,更要重視「到你那裡去」,讓資訊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

第二個啟示是對「浪費」的解讀。一種情況是辛辛苦苦製作了資訊,卻只有很短的生命週期,不能在長時期中發揮效用,結果要不停耗費更多資源製作類似的新資訊,就像是不停往一個有破洞的水桶灌水,越灌越漏,來來去去還只是在灌同一桶;另一種是令已製作好的資訊發揮最大的潛力和效用,讓過去但不過時的資訊能在長時期中服務受眾,而新製作的資訊就可服務更多不同的需要,好比把水裝滿很多個不同的桶。你認為哪種情況才是真正的浪費呢?

第三個啟示就在於「同樣」和「重複」的資訊。資訊的核心雖是一樣,但表現形式及其作用卻因應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分別,為受眾帶來的體驗亦有差異,能令有不同期望及需要的受眾得益。舉例來說,對於教會及福音機構,網站能作為資訊大本營,社交媒體如Facebook卻能成為進入受眾日常生活的接觸點及令資訊透過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傳播開去的引擎,而YouTube及Slideshare則更可做到節省機構資源及進入受眾平台雙重效果。在下一篇中,會對「體驗」這個課題作進一步探討。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新聞:滾滾電子浪潮
2. 研究報告:Mobile Access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