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

(引言:用了多月討論關於「可搜尋」(Searchable)的課題,今期開始談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如何透過實踐「可自訂」(Customisable)的原則,延續福音及牧養材料的生命及影響,造就更多人。)

重新設計

在前文〈糟蹋〉中提過一個例子,香港的教會堂會及福音機構每年製作驚人數量的福音與牧養材料,但其生命週期卻大多短得可憐。除了在文中提到因沒有作進一步分享及缺乏令潛在使用者容易搜尋的配套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透過新媒體和流動平台發放這些材料時,沒有周詳考慮這些媒體和平台的特性,並予以適當的「重新設計」。那到底我們如何可以透過自訂福音及牧養材料,延續其生命及果效呢?

基本原則是按福音與牧養材料的本質及不同媒體和平台的特性,把原材料重新設計成不同的表達形式,透過不同渠道接觸潛在讀者。有人稱此為「重新包裝」(re-package),我卻認為稱之為「重新設計」(re-design)更為貼切,因為這當中涉及訊息溝通與傳播方式的重新設計,以符合不同平台使用者的慣用模式。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在不少海報或旅遊景點的資料上都印有一個正方形的QR碼,如果你的手機附有相機並裝有相應的軟件,就可即時對著這個條碼進行拍攝,手機就會把當中所包含的互聯網連結解碼,並馬上連上有關的網站,令你可以取得更多資料。這個簡單的生活例子有兩個重要啟迪:第一,它善用新平台突破現有溝通渠道(海報或景點資料)的限制,進一步延續與服務對象的連繫;第二,它按照服務對象的期望(如想瀏覽相關的影音資料,及無需記憶網址),以最簡便適切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溝通。

圖:基督教金書奬網站(acpbookawards.hk)令奬項的生命力可以進一步延續

結果不止

把同樣的理念套用在福音與牧養材料的運用上,我們能讓這些材料的生命得以延續,並透過社交媒體及流動平台等,像蒲公英種子般飄送到不同地方,繼續結果不止。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三個不同的例子:

例子一:漁翁撒網
【概況】「漁翁撒網」專欄是以文字為主的材料,其內容沒有很強的時限性,所以舊文章亦可以對讀者有參考價值。另外,有不少讀者因為忙碌未必能有時間細讀每篇文章。同時,每篇文章都附有不同的延伸閱讀材料,亦能引起不同讀者的興趣。
【延續方案】應對的方案包括三方面。首先在「漁翁撒網」的大本營建立一個圖像目錄,亦在社交書籤網站Delicious.com建立一個包含所有文章及附有簡介與相關聖經經文的清單,方便讀者瀏覽舊文章;另一方面,把文章內容撮要成為一頁的「漁翁撒網.精華篇」,並於Facebook專頁相簿Google+專頁相簿等不同平台發放,令讀者能用數分鐘就能掌握文章重點;第三,亦於一個較多年青人使用的平台Tumblr建立「漁翁撒網.精華篇」,把延伸閱讀材料以短小精悍的形式發放,吸引年輕讀者。

例子二:施達扶貧體驗團
【概況】基督教扶貧機構施達基金會舉辦扶貧體驗團多年,每次都只能讓10多人參與當中。雖然體驗團結束後會有分享會,亦有文字報導,但一方面參與的步伐難以緊貼體驗團的歷程,另一方面新的參加者亦對體驗團的形式及內容有深入的了解。
【延續方案】施達為扶貧體驗團建立了一個專用的網誌,從未出發前就發放資料,同時在扶貧體驗團出行期間,把最新的相片和文字內容傳回香港,並以最快速度透過施達的網誌和其他社交網絡發放,令未能參與的弟兄姊妹能第一時間了解團員的體驗;同時,團員於回港後亦會發表分享文章,不但令其他人了解當中情況,亦令將來有意參與扶貧體驗團的人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子三:基督教金書奬
【概況】基督教出版聯會每兩年一度舉辦基督教金書奬,旨在「鼓勵創作.提升專業」。筆者在出席頒獎典禮時深深感到基督教金書奬實在是基督徒的一項寶貴資源,只是簡單地在會後發放得奬名單及新聞稿,未能令弟兄姊妹了解得奬作品的優勝之處,亦不能分享得奬者的喜悅。
【延續方案】筆者與基督教出版聯會的同工商討後,為基督教金書奬建立了一個專用的網站,把得奬者的得奬情況上載,亦附有評審的評語,再透過運用標籤(Tag)建立一個靈活架構,令瀏覽者可按不同選項(如奬項類別、出版社等)按個人喜好進行瀏覽,並易於分享到不同的社交網站平台,同時亦可透過手機瀏覽。這既便利得奬者與弟兄姊妹分享得奬一刻的喜悅,亦把金書奬的豐碩成果逐步建立成為弟兄姊妹尋找好書的寶貴資源。


福音與牧養材料的製作固然重要,但有效運用新媒體和新平台,令這些材料的生命力和果效延續下去卻具更長遠的意義。以上幾個例子,能否抛磚引玉,啟發你的思維,「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呢?

「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耶利米書十七章8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QR碼
2. Gizmodo: Buy Groceries at a Virtual Supermarket Inside a Subway Station
3. 漁翁撒網.書籤@Delicious
4. 漁翁撒網.精華篇@Facebook
5. 漁翁撒網.精華篇@Google+
6. 漁翁撒網.延伸篇@Tumblr(nextfish.cc)
7. 施達扶貧體驗團
8. 基督教金書奬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11月25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印象

留下印象

請你用三秒鐘看一眼上面的相片,然後合上眼睛,你腦海裡留下了甚麼印象?是文字?還是圖像?你看得清圖像中的文字嗎?在這個小活動中,我自己的體驗是看完三秒鐘後大概只記得是一些漸變的色塊,至於圖中的文字,根本就來不及看。能令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圖像。

我們每天被無數資訊包圍,在眾多資訊中,能引起注意並令我們留下清晰印象的,少之又少。當我在瀏覽Facebook中朋友的最新動態時,一般只會花兩至三秒去「速讀」一項最新動態,而且對於大部份資訊的印象都不深。這種情況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作為福音及牧養信息傳遞者構成莫大的挑戰。在我們思考如何適切運用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如何突破這種限制,在芸芸眾多資訊當中能脫穎而出呢?

畫勝千言

以Facebook為例,我們面對大量最新動態時,甚麼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是長篇大論的文字?是那個小得難以辨認的個人或專頁圖示?還是在分享訊息中夾附的一幅動人圖像?「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正為我們帶來很好的提醒。

一畫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一畫勝千言」不單是傳統智慧,學術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叫作「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份子生物學家John Medina在他的著作《大腦當家》(Brain Rules)中就提到「文字和口述相對於圖片,對幫助我們記住資訊的效率很低。以口語表達的資訊,在72小時後人們只能記住10%;如果加上圖像,比例會上升至65%。」他指出我們的大腦其實把每個文字都解讀為圖像,所以文字太多只會令我們的大腦負荷過重,出現擠塞的情況,產生反效果:吸引注意力變成失去注意力。

今年年初,施達基金會打算在大齋期期間推出一連四十天,以思想如何省察愛惜神的創造為主題的「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活動雖然相當有意義,但要連續四十天引起弟兄姊妹的注意殊非易事,尤其這個活動是以Facebook及電郵發佈訊息,要在浩瀚的資訊汪洋中脫穎而出更是困難。我跟施達的同工們商討後,建議每天發佈訊息時都附以一張切合當天思想材料內容的相片,以引起注意。在選取這些相片時首要切題,但同時相片要能觸動人心,因此相片大多以人物或景物特寫為主,務求在一眼之間就能引起讀者注意。結果證明運用圖像不單令弟兄姊妹的注意力增加,同時亦令他們更願意把訊息再分享出去。

無論是否熟習新媒體,我們早已被各種琳瑯滿目的資訊透過不同渠道重重圍困,因此在運用新媒體推動福音和牧養工作時,要令服事對象留下印象,並引發行動,善用圖像是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環節。運用圖像絕不是要取代進深的閱讀和了解,但在資訊充斥的時代,我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思考吸引服事對象注意力的切入點,令他們對具有生命價值的訊息留下深刻印象。

「這代要對那代頌讚你的作為,也要傳揚你的大能。」(詩篇一百四十五篇4節)

延伸閱讀
1. Wikipedia: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2. Wikipedia: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3. John Medina: Brain Rules
4. 施達基金會:「我愛.我省察」大齋期減碳行動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1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鄰舍

左鄰右里

中國人向來重視鄰里關係,增廣賢文有云:「遠親不如近鄰」。我自小對鄰舍的觀念都跟地理規範分割不開。「鄰」必定是「近」的,非左則右,故有所謂左鄰右里。重視鄰里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彼此守望相助,互相照應。隨著人際關係的網絡從現實世界延伸至網絡世界,社交網絡令我們有了新的守望和照應方式。

2009年4月初,英國牛津一名16歲男孩在Facebook向一名陌生的馬里蘭女孩發了一封私人電郵,暗示自己準備自殺。女孩馬上告知母親,並輾轉聯繫到英國警方。英國警方跟時間競賽,結果在3小時內找到該名男孩,救了他一命。

2009年6月,一名英國男子在網上聊天室留言聲稱將於15分鐘內自殺。一位澳洲女士看到訊息後馬上通知一位住在英國的網友,合力找出這名男子的郵遞區號,並通知當地警方。警方在男子自殺後30分鐘內抵達現場,發現該男子已半昏迷,可幸最終都能成功把他救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面有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毗鄰」,我想這兩位獲救的人必定對這句話感受良多。社交網絡確實拓闊了我們的守望空間,鄰舍守望不再局限於左鄰右里。

隔離鄰舍

除了「左鄰右里」外,廣東話口語亦有云「隔籬鄰舍」(註:隔籬即旁邊的意思),但世界上有很多另類的「隔離鄰舍」。這些本為鄰舍的人,因為政治、宗教、種族等等不同原因而產生隔閡,即使近在咫尺亦如陌路人,甚至水火不容,就像被互相「隔離」的鄰舍。

Facebook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推出Peace on Facebook專頁,希望「通過使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夠輕鬆地連接和共享他們的想法,我們可以減少世界上短期和長期的衝突。」這個專頁展示每天有多少不同的傳統敵對族群在Facebook上成為了朋友。這些傳統敵對族群包括地域上、宗教上和政治上對立的族群。Facebook的首席營運官Sheryl Sandberg解釋設立這個專頁背後的理念:「要射擊一個跟你有私交的人是否會較為困難呢?我們認為是的。當你看過一個人家裡孩子的照片後,要去憎恨這個人會否較為困難呢?我們認為是的。」

聖經教導我們所有有需要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而愛鄰舍是我們在愛主以外最大的誡命。然而,以往要關心一些有需要但卻在地域上遠離我們的人,總有相隔萬重山的感覺,除了用捐款方式,就沒有著力處。但科技的進步令我們能更容易表達我們對鄰舍的關懷。一些以前不可能的事,現在變成可能。


影片:記念貧窮 舉手之勞 10.10.10「彌迦2010」運動

10年前,全球191個國家共訂千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期望透過不同的減貧措施,在15年內令赤貧人口減半。彌迦行動今年發起10.10.10「彌迦2010」運動,動員一億基督徒在2010年10月10日祈禱、一千萬基督徒以手印方式表達支持,然後將手印送給全球其中一千名從政者,以記念貧窮社羣及提醒各國領袖兌現達致千禧發展目標的承諾。這麼大規模的動員,從前是不可想像的。現在透過社交網絡強大快速的連繫性,卻令它變成可能。以香港的情況為例,基督教扶貧機構施達基金會在香港透過Facebook舉辦「記念貧窮.舉手之勞」的活動,讓基督徒只要拍下手印照片再上傳到Facebook,都可以輕鬆地參與這個運動,為鄰舍守望。再過幾天就到2010年10月10日,你願意為身在他方、備受貧窮折磨的鄰舍們守望禱告、舉手拍照嗎?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加福音十章27節

延伸閱讀
1.UK teenager〝saved by Facebook〞
2.Suicidal British man saved by online friend in Australia
3.Peace on Facebook
4.How Facebook Is Redefining Privacy
5.九龍城浸信會張慕皚牧師講道:
誰是我的鄰舍?(一)
誰是我的鄰舍?(二)
6.施達基金會「記念貧窮.舉手之勞」10.10.10「彌迦2010」運動
「記念貧窮‧舉手之勞」10.10.10「彌迦2010」運動Facebook群組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0月0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