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

跨越限制

談了不少Tag的好處,但如果教會/機構本身的資訊系統基建中並無內置Tag的元素,又缺乏資源重整,是否就要困守圍城呢?如何可以突破困局呢?

大家對書籤的作用都並不陌生,看書的時候我們會用書籤保留閱讀進度;到使用互聯網瀏覽器,更會用書籤功能把有用的網站記錄下來,方便日後參考。在眾多社交媒體服務中,有一種叫「社交書籤」,把書籤功能帶到全新境地。

以著名社交書籤服務Delicious.com為例,它把書籤功能從電腦瀏覽器轉移到網上伺服器,令我們無論使用哪種具備上網功能的電腦/手機/平板電腦、哪種瀏覽器軟件,都能方便取用。它最大的好處在於其具備Tag功能的架構,我們能為每一個書籤標上不同的Tag,之後便能透過Tag或不同Tag的組合輕易把相關書籤篩選出來。

顧名思義,社交書籤的另一特點是其社交功能。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把某些書籤公開,與其他人分享;同時我們在用Tag作搜尋與篩選時,除了自己的書籤外,也會看到其他人用同一個Tag標記的書籤,令我們能透過社群輕易找到更豐富的相關資料與書籤。


影片:以簡單英語介紹社交書籤

搭橋鋪路

社交書籤服務正是令信徒以至教會/機構能突破本身系統限制,發揮網上資源潛力的有效工具。以下列舉幾個不同例子,從個人以至教會/機構層面,闡述社交書籤如何能在不同情況下,為我們搭橋鋪路,協助我們管理資料,方便其他人作搜尋。

例子 分析及建議
個人層面
  • 就個人層面而言,隨著網上資源日漸增加,基督徒常會收集很多有用的網上資料,作傳福音或靈修牧養之用。
  • 但日積月累之下,要想找回當中某個書籤就變得很困難。如果採用社交書籤的功能,就可做到容易搜尋、篩選和分享。
教會/機構層面-刊物整合
  • 教會/機構網站有不少都有發佈定期通訊(newsletter),為受眾提供關於教會/機構的最新消息。
  • 在編排上,常會採用按期數或按時序排列的方法,最多是提供全文檢索服務;但如果是Flash版本,就可能連全文檢索都欠奉。
  • 可是,對於讀者而言,如果能按照不同的主題用Tag做分類,就可在期數以外,提供跨期數的專題分類。
  • 例如不同期數中都有關於新媒體的文章,就可透過同一個Tag 「新媒體」把不同期數中的文章篩選出來。
教會/機構層面-網站內容整合
  • 一個教會/機構網站上有不同的服務主題內容,同時定期的通訊(newsletter)亦會就不同主題有不同的最新報導。
  • 但對於讀者而言,卻沒有便利方法把兩者中的相關部份連繫起來,用搜尋功能亦難以理出其脈絡。
  • 如果教會/機構的同工們要為此建立索引(Index)或清單(List),則既要耗用時間人力,且更新時亦會費時失事。
  • 但運用社交書籤服務提供的Tag功能做分類,就可令網站內不同部份除了原來設定的分類及架構,可以另闢蹊徑,建立不同的主題及分類清單,方便整合網站內容,發揮更大效用。
教會/機構層面-跨平台整合
  • 即使一個教會/機構網站上有Tag的功能架構,但仍要面對一個問題:如何整合不同新媒體平台的資料。
  • 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把外在媒體平台的資料(如YouTube、SlideShare等)內嵌到教會/機構網頁內,再用網站內建的Tag架構處理。
  • 但亦可以直接用社交書籤服務用Tag直接製作主題式清單。

社交書籤服務簡單易用,但其釋放出來的潛能卻很驚人,能幫我們突破困局,克服正在使用的互聯網資訊基建的限制,在短時間內令現有資訊更容易被使用者搜尋及使用,產生新的附加價值。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影片:以簡單英語介紹社交書籤
2. 簡報:Knowledge Building with Social Bookmarks and Tags
3. Top 10 Tagging Best Practices for Anything Web 2.0
4. Tagging Best Practices
5. 維基百科:Tag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6月3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關鍵

分門別類

你喜歡逛圖書館嗎?

每次進入圖書館,總有知識浩瀚如深海的感覺。面對眾多的書本,總是不知從何入手。為了方便讀者搜尋書本,圖書館管理員會按照國際標準的圖書分類系統把書籍加以編號,貼上標籤,並分門別類編排書籍位置,同時配合電子搜尋系統,提高搜尋的便利性。

互聯網上的資料量,比任何一個圖書館都要多,但卻沒有圖書館般的分類系統,而且有很多不容易被搜尋的資料格式,如影音資料、圖像資料等等,因此即使有搜尋引擎協助,但關鍵問題還是在於資料是否以可被搜尋的形式(Searchable)儲存和發佈。(可參閱前文〈撈針〉)

教會或機構網站上的資料,雖不如圖書館或整個互聯網般浩瀚,但由於各有各分類,欠缺統一標準,因此要找資料比在圖書館作檢索更不容易。

作為資訊發佈者,教會和機構要為資訊作詳細分類,最大的問題是其適切性會隨時間與運作而改變。如果你參與過建立教會或機構網站,你大概都經歷過為界定網站的分類瀏覽架構而頭痛。最要命的還是當你歷經千辛萬苦把網站建成後,教會或機構的服務卻出現新轉變,剛出台的架構卻應付不了其需要,結果只好特事特辦,令苦心經營的架構形同虛設。

就使用者而言,無論你訂定的分類多麼合理細緻,但使用者作搜尋時,往往只想盡快找到需用的資料,不會細心理解網站資料結構。更常見的情況,是使用者乾脆就用搜尋引擎!再者,搜尋行為的特質人人不同,各有喜好,既無定向,亦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層級式結構(如檔案夾)已不敷應用。

要解決這些問題,Tag(標籤)是一個重要而簡便易用的關鍵方法。


簡報:Hi-Tech? Hi, Tag! (2008.07.07@MACitizen)

多元多向

Tag的概念是源於關鍵詞(Keyword)。簡單而言,Tag就是「資訊的資訊」,是沒有層級關係的關鍵詞。相對於傳統的層級結構,Tag以較接近人類思維的模式,帶來更靈活且具彈性的資料組織和檢索方法。無論對於資訊發佈者或使用者,Tag都帶來很大的便利。

一個資料項目可有多個Tag,每個Tag可表達該項目不同方面的特點,只要資訊發佈者在加Tag時保持一致性和令使用者易於明白,就可為使用者提供多元化、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瀏覽及檢索,亦大大提高資料的可搜尋性及使用率。從下面三個簡單例子中就能看到Tag的部份特性與好處。

例子 分析及建議
多向檢索: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
  • 以「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的網誌為例,四十篇文章資料是在大齋期期間以每天一篇的方式連載,每一篇都按其內容附上不同的Tag。
  • 讀者瀏覽時除了可以按日期瀏覽外,亦可在Tag Cloud上選取感興趣的Tag,按喜好把附有該Tag的文章選出來
  • 對於資訊發佈者,無需為分類的層級結構傷腦筋,因而可以縮短資訊發放的時間,同時亦可透過Tag建立不同文章間的連繫性,讓讀者可按需要及興趣選取文章的不同組合。
  • 對於使用者而言,可以有多種向度(按日期、Tag、字詞搜尋)的檢索和閱讀方式,不但方便快捷,亦可按需要及興趣選取相關文章,例如把所有與「默想」有關的文章,或所有與「綠色生活」相關的文章選出來。
資訊管理:  Gmail
  • 以前我們管理電郵,一個最頭痛的事是處理收件箱。由於以往電郵系統是用資料夾(Folder)的層級結構形式管理,所以要把一封電郵歸檔,就要選取一個相關的資料夾。如果該電郵與不同的資料夾有關,就要把電郵複製,既浪費空間,亦不容易知道究竟該電郵有多少份副本。
  • Gmail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就是Label(與Tag意義相同),不再以資料夾為單位,而以電郵為單位,使用者可為電郵附上不同的Label,而不需把電郵複製多次。透過選取Label,就可看到所有附有該Label的電郵,每封電郵上亦可看到其全部Label。
資訊流通:Hi-Tech? Hi, Tag!簡報
  • 該簡報是我三年前在一個蘋果電腦用戶聚會上介紹Tag概念和相關軟件用的,當時現場觀眾大約有五十人左右。然而,我把簡報放上網後,並加入不同的Tag,令沒有參與該聚會,甚至不知道有這個簡報的人都能輕易找到這個簡報。三年來,在沒有任何宣傳推廣的情況下,這個簡報被瀏覽近2,000次。

就資料管理、檢索與流通而言,Tag為資訊世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下期會繼續以教會/機構常見的需要為例,解釋Tag的好處和具體用法。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延伸閱讀
1. 簡報:Hi-Tech? Hi, Tag! (2008.07.07@MACitizen)
2. 施達基金會減碳行動2011網誌
3. Top 10 Tagging Best Practices for Anything Web 2.0
4. Tagging Best Practices
5. 維基百科:Tag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6月0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配搭

範式融合

由於資訊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的演進,為我們的溝通模式帶來重大的範式融合。新科技帶來新媒體新平台,沒有取代我們原有的溝通模式,卻令溝通更多元更豐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片新天地。原有的溝通模式(如見面、以電話溝通等)和新溝通模式(如MSN、Facebook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形成不同的配搭。

「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不單是漁翁撒網的理想,更是不同時代的教會、機構以至每一個基督徒都面對的挑戰。與先賢一樣,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時,也會有一段適應期。可以想像,先賢們在百多年前,面對電話帶來的通訊衝擊時,也就如我們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般,滿是困惑。相比先賢們,我們面對的挑戰轉變更快、幅度更大。今天還在講YouTube,明天又來Facebook,平台之多令人花多眼亂。術語亦轉個不停,又是Tweet,又是RSS,連本來很容易明白的Like和Share,一沾上互聯網和科技的範疇,也像是蓋上面紗一般,充滿神秘感。

要理解不同的新媒體及新平台是甚麼玩意兒已經好像很不容易(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困難,只要不從技術角度切入就會容易得多),要弄明白不同新舊媒體與平台間的角色和協作關係似乎更是遙不可及,而要產生協同效應更變成天方夜譚。

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有Facebook?」最基本的原因當然是因為Facebook已經成為我們服事對象生活中的一部份,是一片不可忽略的禾場。其互動的新模式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轉變,要提供適切的牧養和福音資訊,必須進入受眾的生活模式中,才能了解並配合需要。Facebook令資訊可透過可信任的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廣傳,能活化網站內容的流通。

或者有人會反過來問:「那麼我們教會/機構不如乾脆轉用Facebook,關掉網站,不用浪費資源!」但網站是資訊的根據地,Facebook雖在資訊流通上可發揮很大作用,但要在按需要搜尋資訊和重用已發佈一段時間的資訊等方面卻有很大限制。再者,Facebook雖然普及,但亦不是每個人都有戶口。因此兩個平台要互相配搭協作,才能發揮理想效用。

Facebook只是一個例子,同樣的原則可以套用在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上。要對不同媒體和平台有充分了解,才可掌握其協作,發揮協同效應。更重要的是,新媒體和新平台是教會、機構以至信徒與其他人整體溝通的一部份,因此其帶來的轉變並非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原有的媒體或平台形成互補關係。


影片:Apple – iPad 2 – TV Ad – We Believe

團隊整合

「只有科技,並不足夠。」(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由於涉及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挑戰大多與電腦及互聯網扯上關係,我們很自然會先著眼於技術層面。上面的廣告片指出了一個我們常會看到的迷思。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iPad的對手廠家的高級管理人員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時,都會從硬件的規格與iPad作比較。但實際上,他們似乎未能掌握iPad之所以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正是因為「只有科技,並不足夠。」其成功關鍵在於對用戶體驗的革新,把科技的複雜性在用戶體驗中隱藏起來,令用戶可以享受使用科技。

這個例子的啟示在於連眾多管理跨國企業的主管在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時都會誤以為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對於教會、機構以至信徒更容易被這類言論誤導,把面對的挑戰定性為技術問題,交由技術人員辦理。新媒體和新平台固然有其技術成份,但其特點一般都是儘可能把技術成份隱藏以增強可用性(Usability)。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實在是需要有不同背景的人互相配搭,才可考慮周詳全面。

在教會或機構長期服事的人會對異象和運作方針背後的理念有充份掌握,如能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功能和策略意義,能最適切地明白其對推動異象的啟示,及如何與原有媒體和平台配搭;負責行政的人員能在機構整體配合上提出意見,確保可持續性;技術人員能解讀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技術相關部份;文字編輯人員能令在新媒體和新平台上的內容得到更好的潤色;美術設計人員能提供美學方面的意見;沒有任何新媒體和新平台經驗的人更能指出在用戶經驗設計上的不足。

舉這些例子,是要指出面對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挑戰,基於用戶體驗和訊息傳遞的考量,跨越專業範疇的團隊整合更是重要。有不少教會和機構在處理新媒體和新平台挑戰時未能平衡不同方面的考量,結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卻未如理想,這個問題往往是關鍵所在。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延伸閱讀
1. Mashable: Curated computing: what’s next for devices in a post-iPad world
2. Engadget Editorial: It’s Apple’s “post-PC” world – we’re all just living in it
3. Wired Magazine: 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4月29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