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

蜜蜂啟迪

神的創造充滿奇妙。

在自然界中,資源雖然豐富,但生物因應自身條件的限制,往往要用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取得所需資源。蜜蜂向以勤勞見稱,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蜜蜂用以建築蜂巢的蜂蠟真是得來不易。據說工蜂分泌1公斤蜂蠟要用上16公斤花蜜,而採集16公斤花蜜,蜜蜂要飛行512萬公里,即約環繞地球飛行128圈!

看到這個驚人的數字,令我對蜂巢結構的奧秘有更深一層體會:蜂巢的六角形設計能令蜜蜂能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的空間,發揮蜂蠟的最大效用,神的奇妙創造讓蜜蜂能優化寶貴資源的運用。蜜蜂透過六角形蜂巢設計優化蜂蠟資源的運用,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每每運用大量人力物力製作福音與牧養資源以服事受眾,又如何可以優化資源運用呢?

從搜尋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的角度,可優化的是發佈內容,讓已作的工容易被搜尋(Searchable),同時令資訊可被重複使用、多元化配搭,提升事工的果效及影響,更可長時間、跨地域地發熱發光。

從面對新媒體與新平台挑戰與機遇的心態而言,新媒體與新平台是令事工得以進一步鞏固、深化和延伸的契機,可優化的是如何協力同心,積極面對新挑戰,把握新機遇,讓新媒體與新平台與現有資訊及事工融合,彼此配搭,藉優化工作流程和資源運用及管理,以產生最大協同效應。

從與服事對象及現有支持者的關係角度而言,優化的是用新媒體與新平台,配合他們生活模式的轉變,進一步鞏固,深化及延伸關係,令異象廣傳。


影片:What Is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 SEO In 3 Minutes

群策群力

蜜蜂建造蜂巢的啟迪,不單在於方法的優化,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的優化。蜜蜂要飛行相當於環繞地球128圈的距離才能生產出1公斤的蜂蠟,因此建造一個蜂巢必須成千上萬的蜜蜂群策群力,彼此協作。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面對福音大使命的挑與新媒體、新平台帶來的機遇,亦要發揮群策群力的精神。

第一,教會與福音機構的同工團隊要做到「全民皆兵」。新媒體與新平台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要融入於教會及機構現有的運作中,令所作的工發揮更大果效。因此,每一位同工都應該了解其作用及對事工的影響,人人多走一步,思想如何「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

第二,「全民皆兵」說的不獨是同工能用新心態面對新挑戰,學習簡單實用技巧,更重要的是異象的延伸。新媒體及新平台為受眾參與開拓了一片新天地,為「全民皆兵」開啟了很多新可能性。教會及福音機構做好本份,善用新媒體及新平台, 加強溝通並賦權受眾以簡單而實質的行動支持異象(如「讚好」及「分享」),可透過受眾的可信任聯繫(Trusted Connections)有效令異象廣傳,亦令受眾成為異象的傳承者。

第三,教會、福音機構及基督徒間亦應群策群力,最理想的自然是藉建立共通標準令不同來源的福音與牧養資訊能更容易彼此協作,讓有需要的信徒能有效整合不同的資源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就網上資訊而言,如果大家都能用跨平台的格式令資訊可用(Available)、可搜尋(Searchable)、可自訂(Customizable)及可分享(Shareable),要整合這些資源就會方便得多。另外一個最常討論的例子就是電子出版平台,如果能建立一個不同教會、福音機構以及基督徒皆可共用的標準化基督教電子出版平台,對福音與牧養工作將會提供強大有力的支援。

互聯網以至社交媒體及流動平台的普及,為善用寶貴的福音與牧養資源提供很多新可能。只要運用得宜,優化內部結構以至面對新媒體與新平台的心態,就可以最少資源令異象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深化、延伸;再透過全民皆兵,群策群力,把福音傳到地極。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蜂巢
2. 最傑出的建築師──蜜蜂
3. 維基百科:搜尋引擎最佳化
4. Google 搜尋引擎最佳化-初學者指南
5. Google網站管理員工具說明:搜尋引擎最佳化(SEO)
6. Microsoft:搜尋引擎最佳化的八大秘訣
7. 未來傳福音是透過 SEO(搜索引擎優化)?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9月16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標準

循序漸進

教會和福音機構要應付龐大的事工需要,在資源上常會捉襟見肘。然而,很多教會與福音機構其實是坐擁龐大的屬靈資源庫(如講道集、文章、主日學教材、聚會資料等等),只需要配合適當的方法,加以善用,就能令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果效,而箇中關鍵在於總結經驗,建立質量標準,並令其融入工作流程。

西諺有云:「羅馬非一日建成。」建立標準,提升質量要循序漸進,透過經驗累積把質量標準一步一步提升,同時按部就班改進工序。以最近常常提及的Tagging(標籤)為例,建立Tagging的標準,其意義不單在於令福音和牧養資訊能夠被靈活運用,提高使用率,同時亦讓更多同工可以參與當中並掌握有關技巧。更重要的是,這個標準的建立過程,無論在心態或技巧方面皆可以被轉移應用到其他的工序或事工,令教會與福音機構無論在內部不同事工的配搭,或在外部與其他教會及福音機構的協作上,都更容易取得協同效應,提升資源運用的果效。

以Tagging而言,它在實際應用上的彈性既是優點也是限制,因可能會令參與製作Tagging的同工有「不知從何處著手」的疑惑。其中一個常見的疑問是:「Tagging靈活性高,但團隊中不同人員在加入標籤時各有所好,影響其統一性。如何才能保持一致性,又令參與的同工容易協調使用呢?」筆者建議教會或福音機構在運用時可以把標籤分為三類:主要標籤(Core Tags)、屬性標籤(Property Tags)及選用標籤(Selected Tags)。

1. 主要標籤:以事工重點為訂定基準(如事工名稱、關鍵詞等等);
2. 屬性標籤:資訊的重要屬性(如文章作者、聚會場地等等);
3. 選用標籤:因應資訊內容而制訂的標籤。如果某些選用標籤被使用的次數很高,就可考慮轉為主要標籤。

這種方法讓同工在運用標籤時有標準可以依循,既保持質量穩定,亦令同工更易掌握。同時,標準一經建立,可按照往後的經驗累積,逐步改進。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令不同規模的教會與福音機構都能按照自身特點與需要建立標準,提升質量,更有效地運用資源,亦能更緊貼新時代的需要。


影片:Apple – iPad 2 – Learn

切實可行

建立標準並非只是訂定一些質量要求,更重要的是令相關工序標準化,令任何一位同工都能輕易掌握,做到「全民皆兵」,才是持久之道。簡單而言,是根據事工性質,按經驗記下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s),並融入工序,讓經驗與教訓轉化成為提升事工質量的基礎,進一步成為機構的基因(DNA)。這正是喬布斯(Steve Jobs)的蘋果經驗對教會及福音機構「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的啟迪。他不單具備善用科技改善生活的敏銳洞察力(Intuition)和執行力,更重要的是他能把這種洞察力和執行力變成標準和制度(Institution),再進而成為機構文化,達致薪火相傳。

在整個過程中,必須要以「切實可行」為原則,先處理一些常常會重複碰上的,或定期性的問題,最好是「小改變,大改善」。一方面是透過優化流程令可用的資源增加,另一方面亦透過快速而明顯的成果令同工感受當中的好處,成為推動進一步優化措施的基礎與動力。

例如一個機構每星期都要在Facebook專頁發佈資訊,但由不同部門的同工負責,各師各法,不但影響機構與受眾的溝通,亦令其工序難以制度化。如果能就發放形式及工作流程建立統一標準,機構形象就會更統一,工序亦易於執行,同時減少因質量問題而引致的「翻手做」及補救失誤的情況,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作改善其他事工。

另外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儲存電腦檔案時,有些人會習慣在檔案名稱中加入日期,但就會用英式或美式日期格式輸入,月份和日子也會用個位數,甚至用英文表示月份,而且同一個辦公室中不同人員更可能各師各法。但結果在電腦中要把這些檔案加以排序或按日期作搜尋,就會非常麻煩,費時失事!如果這些檔案是會放到網上供人下載的話,這種頭痛更會進一步延伸到資訊受眾層面。然而,如果在一開始時就考慮到日後排序及搜尋的需要,訂好命名標準,按年月日的格式並以四位數(年)及雙位數(月及日)統一寫法,就可省卻日後許多工夫,又不會令處理成本加大。所以質量與效率可以並存,關鍵在於訂立統一而系統性的標準。

建立適切質量標準與標準化工序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同時提升質量水平並降低資源投入門檻,因此這正是讓理想與現實接軌的粘合劑。社交媒體與流動平台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提供一個絕佳契機,為教會和福音機構提升機構學習(Organisation Learning)能力提供啟迪及動力。如何透過建立標準令經驗累積轉化成為內在的無形資產,將成為應對新時代需要的重要關鍵。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The Challeng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2011.07.13)
2. Performance X Design: Suppor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with Social Media
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Five Challenges Social Media Will Bring to Business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9月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精髓

(按:適逢香港書展,筆者出席福音證主協會「Like者得禮」傳送正能量大行動啟動禮,分享「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因此今期加插「號外篇」,把當日分享重點作一整理及總結。)

信徒三招

社交媒體上百花齊放,分享方式各有不同。作為基督徒,肩負把福音傳到地極的大使命,我們怎樣才可做到「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呢?在此跟大家分享其中三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參與」:第一,是親身參與。對於不熟悉的事物,我們常常會有一重心理障礙,只是站在旁邊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卻缺乏親身體驗。沒有親身體驗,不能真切了解新媒體和新平台的特點與限制,亦不會明白箇中奧妙。如果你沒有試過分享資訊被朋友「讚好」(Like)的經驗,你只會質疑「讚好」(Like)有甚麼意義,而絕不會明白那微小動作帶來的鼓勵作用。更甚者,如果只從媒體上看報導,更容易形成「這些是電腦人/年青人的玩意兒」、「這簡直就是上網成癮」等等的誤解。有了親身體驗,慢慢就會明白在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的潛規則,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有了基礎理解,才能進一步思考這些新媒體和新平台為福音和牧養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慎行」:第二,要做個良好網民。有不少人會為了引起朋友注意或誤中一些商人的推廣陷阱,用Tag把朋友標示在一些與他無關的圖片、影片、文章或連結中。有些人不會太介懷被朋友強Tag,或只是默默把Tag刪除;但有些人則會對這種做法很反感,結果本來想聯繫感情,最後卻變成傷感情!尊重你的朋友,在Tag朋友前先想一想大家的交情和對方的意願,不要想Tag就Tag。同時,在社交媒體上要展示真我,因為社交媒體是現實生活中社交關係的延伸,當中的聯繫是可信任的聯繫(Trusted Connection)。朋友看見你在現實生活與社交媒體上展示兩副不同面孔,對你的信任自然就會打折扣。如果你不尊重朋友,又得不到朋友的信任,結果就是你的公信力受損,即使你發放具有生命意義的福音與牧養資訊,朋友們也會因為對你缺乏信任而不理會這些資訊。

「靈巧」:第三,要作一個精明的分享者。運用動人的相片、精簡的文字、簡潔易讀的格式,並方便你的朋友作進一步分享。一張好的圖片勝於千言萬語。同時,在資訊泛濫的時代,時間是稀有資源,注意力是寶貴資產,你如果不能用簡潔文字引起注意與興趣,更多文字只會令朋友的「自動過濾系統」加速運行!


影片:俞真(Calvin) -「如何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

生命見證

有了親身體驗,在社交媒體上作個良好網民,再加上精明的分享方式,這就具備了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的基本條件。善用社交媒體分享信仰最重要的關鍵是用自己的生命作見證。

坊間有很多關於社交媒體的討論,當中有兩類很流行的看法。第一類是科技看法,他們會從技術角度看社交媒體;第二類是市務推廣看法,認為社交媒體是推廣宣傳的金礦。

然而,筆者卻認為社交媒體是鞏固、深化、延伸現實世界社交關係的平台。以往我們溝通要同步(如見面、通電話等),但因時間有限,空閒時間亦不一,所以生活節奏反而容易脫節。社交媒體以非同步的方式補足我們的溝通,反而令我們彼此之間的生活聯繫更緊密。因此,社交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廣大的空間把福音和牧養資訊傳揚出去,只要以真誠的態度貫徹始終地作生命見證,信仰帶來的生命轉變自會展現上帝的榮耀與福音的寶貴!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7月22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