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無師自通

1999年,在印度新德里的貧民區中出現了一個令一群小孩子感到非常奇怪的東西:在貧民區圍牆上離地約一公尺高的地方,有一個方方的東西。在它上面有不同的顏色和亮光,在它的下方,又有一個長方形的物體,有很多突起的東西。這群孩子好奇地圍著這個東西議論紛紛,在很短時間內他們當中就出現了一個「導師」,一個八歲的男孩教導一個六歲女孩如何用那個東西錄自己的音樂。他們從最初接觸這個東西到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花了四個小時。

這是一個叫做Hole-in-the-Wall的學術研究計劃,學者在印度新德里貧民區的圍牆上放了一部電腦,並連上互聯網。住在那裡的孩子大多沒有受過教育,也完全不懂英文,更沒有接觸過電腦和互聯網。這個學術研究計劃為這些貧民區中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機會,儘管孩子們連基本的教育都欠缺,但有趣的學習工具、朋輩的互相幫助,令他們在一個輕鬆的氣氛中展開探索之旅,其成果更是出人意表。

https://ted.com/talks/view/id/949
蘇加他.米托的自我教育新實驗

這個計劃後來發展成為一個跨國的教育工作計劃,為印度以至非洲數以十萬計的貧困孩子提供學習與探索世界的機會。同時,它亦啟發了一位印度作家,寫了一本名為《問與答》(Q&A)的小說,這本小說後來被改編成為獲獎無數的電影《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積極探索

Hole-in-the-Wall為我們帶來兩個重要的啟迪。第一,探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恩賜,只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機會,我們的探索潛能就可得以發揮。第二,科技帶來的機遇不在於其技術層面的先進程度,而是在於我們如何恰當運用,帶來改變。

過去幾年以來,科技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高速廉價的流動互聯網、方便易用的社交網絡平台等等,令我們的溝通模式無論在頻率、深度、廣度以至速度都出現轉變。創辦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剛被美國時代雜誌(The Time Magazine)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不單反映Facebook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與溝通的鉅大影響。這些轉變為傳揚福音和牧養信徒的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保羅不畏艱辛探索傳揚福音和牧養各地教會的可能性,即使身在獄中仍然想方設法以書信形式繼續牧養的工作。作為肩負福音大使命的基督徒,我們面對社會溝通模式的轉變、新科技帶來的新可能性,儘管我們可能像新德里貧民區中的孩子般不明白機遇當中的奧秘,但我們有否善用恩賜,鼓起勇氣突破固有框架,積極探索當中所帶來的契機,進一步推動福音與牧養工作呢?當我們知道弟兄姊妹有不少都積極參與這些新平台,我們可以如何導引他們,讓他們在新平台上的參與變得更有意義呢?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起動正是希望透過從信徒角度的分享交流,與弟兄姊妹共同探索新科技、新平台對福音和牧養工作的影響,期望「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希望來年有更多弟兄姊妹參與探索,彼此同工!

「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尋求他的,這人便為有福。」(詩篇一一九篇2節)

延伸閱讀
1. Hall-in-the-Wall
2. How ‵Hole in the Wall′ ICT experiment inspired ‵Slumdog Millionaire′
3. CNN: Slumdog inspiration

4. 維基百科:一百萬零一夜
5. Time: Person of the Year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31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表達

視化資訊

在上一篇〈印象〉中談到「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好的相片能代替千言萬語,把核心訊息表達出來。然而,如果要表達的訊息比較複雜,例如涉及大量數據資料、要顯示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等,單用相片會有相當大的限制。如果用文字,讀者則難以迅速掌握不同資料之間的關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選擇用圖表形式輔助表達。傳統的圖表如棒形圖或圖形統計圖等比較適合表達簡單的資料關聯,隨著資訊日益複雜,其限制亦益明顯。數據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及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的研究領域亦日趨多元化。

David McCandless擅於把複雜數據製作成將簡單易明的信息圖形(Infographics),並從中發掘資料間潛在的獨特關聯性,強調:「資訊經過設計,會讓資訊更有意義。」以下是今年8月他在TED Conference發表了一個以「資料視覺化的美麗」為題的演說,深入淺出介紹把資料視覺化的意義,相當有啟發性:

https://ted.com/talks/view/id/937
David McCandless:資料視覺化的美麗

靈活運用

數據可視化及信息可視化讓我們可以有一個更省時省力的方法了解複雜的資訊,同時帶來新的啟迪。標籤雲Tag Cloud)透過標籤(即關鍵字)的大小、次序及顏色等以表達不同標籤的重要性、時序、性質等,可能是我們在傳統圖表以外最常接觸的可視化數據。

Facebook實習生Paul Butler運用Facebook的數據以地圖形式把5億用戶的地域關聯表達出來,製作出一幅獨特的Facebook版圖。對於數據可視化,他作了一個有趣而貼切的比喻:「把資料視覺化就像攝影一樣。你並非從一張白紙開始,而是透過調較鏡頭選定如何從某一特定角度表達資料。」

美國一名博士研究生Chris Harrison與一位路德會牧師合作,把《聖經》中63,779條相互參照(cross reference)以圖像化表達,結果製作出一幅形似彩虹的圖像;他們又嘗試為《聖經》中的人物製作社交網絡圖,結果也十分有趣。

靈活運用數據可視化的技巧能令讀者更易掌握複雜的資訊,既有圖像化一目瞭然的優點,亦具備文字般表達豐富內容的好處,為教會、機構以至信徒在傳遞福音和牧養資息提供嶄新的工具。無疑運用這類工具需要揉合創意、設計等不同技巧,但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對推動的資訊有豐富的了解及對細節有充分的掌握。有興趣的弟兄姊妹可參考《資訊設計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Design)(免費下載,只有英文版)。

在《聖經》的四福音裡,耶穌常常運用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福音和天國的真理,讓不同的人都能理解。我們身處在資訊繁多的世界中,當更要醒察如何學效耶穌以靈活淺白的方式,把重要的福音與牧養資訊清楚表達出來,啟迪思維,加深受眾的印象和了解。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甚麼。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馬太福音十三章34-35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數據可視化
2. Wikipedia: Data Visualization
3. 維基百科:信息可視化
4. Wikipedia: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5. David McCandless:資料視覺化的美麗(The beauty of data visualization)
6. Mashable: The World′s Facebook Relationships Visualized
7. Paul Butler: Visualizing Friendships
8. Chris Harrison: Visualizing the Bible
9. Social Design Notes: 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Design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中的

百步穿楊

《戰國策》中記載有一位楚國的大夫養由基,他的箭法很好,能在百步之外用箭射中楊柳葉。養由基能百步穿楊,固然因為他的箭法、眼界、手勁等俱臻上乘。然而,相傳是有人先在他要射的楊柳葉上作了標記,他才能展示超卓的箭藝。

資訊科技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來令我們的生活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很多資源匱乏的教會及機構而言,資訊科技的普及無疑帶來很多廉宜、方便、有用的工具,就像為我們裝備了養由基的箭法、眼界、手勁。然而,如果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不釐清目標,就會變成無的放矢,不但浪費資源,甚至會帶來負面效果!

異象為本

在面對琳瑯滿目的新工具時,思量的起點應為機構的異象,而非工具。社交網絡可說是近幾年最普及的科技熱話,但很多機構在運用時 對於這些工具如何能切合機構異象的需要缺乏充分的考慮,只是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把社交網絡當成另外一個網站。有些機構更認為這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完全把它託付給技術人員。下面這個簡報,是我數月前為一個機構的同工作培訓時所製作的,當中分享了一些機構在運用多種網上平台推行事工時的考慮建議。雖然當中有些具體落實的建議在應對不同事工時會有不同考慮和選擇,但總體原則適用於不同機構,可供參考:

簡報:運用多種網上平台推行事工

由異象開始,訂定實際工作目標,再根據這些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這種做法對於很多機構都是很熟悉的。但有趣的是,不知是否因為科技的技術成份總令它像披著神秘面紗,當機構運用科技工具時,往往把整個流程倒置:先考慮用甚麼工具,再思考這些工具可為機構作甚麼。這就好比機構沒有訂定職務範圍,就聘請一個同工,然後才思考其實際工作。但試問這樣機構是憑甚麼準則去決定聘請這位同工呢?先選擇工具,機構又如何分辨這些工具是否合用呢?

在這些情況當中,機構往往面對的挑戰是對這些科技帶來的新可能性缺乏清楚的認識(又是技術的神秘面紗在作怪),而委託的技術人員又未必對機構的異象有透徹的認知,因而造成溝通斷層,不單造成資源浪費,亦令機構對運用科技留下負面印象!

科技工具的出現為我們推動大使命提供了極佳的資源,願我們都能在應用不同科技時緊記異象為本,科技為輔的原則!

「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哥林多前書九章26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養由基
2. 運用多種網上平台推行事工@SlideShar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1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