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

原則

萬丈高樓從地起。

用Tag(標籤)的最大好處是其靈活性,但這也令我們要決定用哪些詞彙做Tag的時候缺乏清晰的規範,在使用上帶來很大的限制。要能善用Tag的好處,先要從根本開始,建立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否則不單會浪費時間,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製造出一大埋離題萬丈、不能發揮篩選作用的Tag,引起混淆。這套方法既要有足夠靈活性以配合未能預知的事工需要,亦要易學易用,令人人都能輕鬆掌握其竅門。

最近我用WordPress網誌系統為「漁翁撒網」建立了一個大本營:netfish.cc(用.cc是代表所有「漁翁撒網」的文章都是以Creative Commons條款授權讀者使用)。在建立過程中,要為每篇文章分類加Tag,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發,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挑選詞彙成為Tag的三個主要原則。

第一,所選詞彙要可重用性高。Tag的關鍵作用在於根據關聯作篩選,而不是在於搜尋。所以如果某一個詞彙在不同文章中重複出現的機會不高(如人名、獨特的地名等等),就應避免把這個詞彙作為Tag。試想如果你按每一個Tag都只能看到一篇文章,那麼這個Tag還有甚麼作用呢?

第二,所選的Tag有意義。舉個簡單例子,你、我、他這些詞彙雖然可重用性高,但在一般情況下,用這些詞彙作為Tag卻難以帶出與文章主旨相關的意義,失去篩選的作用。

第三,所選Tag要作統一化和標準化的處理。簡單而言,就是把相近意義的詞彙用統一的Tag。在我為「漁翁撒網」文章加Tag的時候,發現我在不同的文章中用了不同的說法(可信任的連繫/可信賴的連繫)表達一個我常常提及的概念:Trusted Connection。結果我統一使用「可信任的連繫」。不作統一化和標準化的處理,就會出現不同而意義相近的Tag,不但引起混淆,亦會減弱Tag的篩選作用。


「漁翁撒網」大本營:netfish.cc

應用

要令使用者能輕易把相關的文章快速地篩選出來,重點在於所選的Tag既要獨特(有意義)又不可過份獨特(可重用性高)。以「漁翁撒網」的文章為例,每篇文章都附以一句聖經經文,如果以「聖經」作Tag,雖然這個詞彙本身具有獨特意義,但一按這個Tag就等於把所有文章列出來,失去篩選作用(即不符第二項原則)。但如用某卷書的某個特定章節,又會失去重用性(即不符第一項原則)。因此,我就採用所引用書卷的名稱作為Tag(如馬太福音、箴言等),以取得平衡。同時,要注意Tag的數量不宜太多,一般都在20個左右,否則亦會令可重用性減低。

萬丈高樓從地起。先要明白選Tag的原則,才可有效運用Tag增值,讀者可到「漁翁撒網」的大本營:netfish.cc參考一下。然而,要具體掌握善用Tag的方法,還是必須要親身體驗,才可領略箇中細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七章7-8節)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netfish.cc(附專題分類、Tag、手機版本等增值功能)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8月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期望

到我這裡來

一般傳福音和牧養信徒的模式大都是「到我這裡來」(Come to where I am),街頭佈道、短期宣教以至差派宣教士等卻是採用「到你那裡去」(Go to where you are)模式。進入電子通訊時代後,很多教會和福音機構都採用不同電子渠道與服事對象保持連繫,最普遍的大概是透過網站形式發佈資訊,然後期望服事對象會常常「到我這裡來」,跟進最新資訊。對於資訊發佈者而言,抱有這種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或許你會問:「我們不是有把更新電郵發放『到你那裡去』嗎?」然而,在服事對象每天都要面對大量資訊,連所收電郵都沒有時間全部閱讀一遍的情況下,資訊發佈者的期望與受眾的期望就會出現明顯的落差。

對資訊發佈者而言,或許認為把資料放上網就代表令資訊可用(available),但對讀者而言,真正可用(truly available)的資訊必須要對讀者具有親和力(approachable)。適切的資訊(right information)要能透過適合的平台(right platform),在讀者有需要時(right time),按讀者合用的形式(right form)服務讀者。簡而言之,以讀者的需要和期望為先,就是具親和力。就讀者的角度而言,資訊的內容當然最重要,但簡單易用、方便快捷卻是合理的期望。

這些原則看似簡單,但在面對新平台的應用時,我們會發現越是簡單易懂的原則,越是會備受忽略。以平台(platform)為例,各位可能會問我:「我們教會/機構不是已有網站了嗎?為何還要在網誌、Facebook專頁、YouTube等平台上發佈同樣的資訊?這不是重複發佈,浪費資源嗎?」

關鍵問題其實很簡單,閣下的教會/機構用網站形式服務受眾是否能適切地配合受眾生活模式呢?網站雖大都備有豐富資訊,但因著社交媒體及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新平台影響,受眾的生活模式和溝通方法都比以前更豐富,對如何接觸資訊的期望因而出現變化。

到你那裡去

我並不是認為網站不再重要,網站是重要的資訊大本營,但如何令大本營中的浩瀚資訊發揮作用,卻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策略問題,不可掉以輕心。相對於要受眾「到我這裡來」探訪網站,更能有效鞏固、深化與延伸與受眾關係的是先要「到你那裡去」,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會頻繁接觸的平台,如社交媒體、手機以至平板電腦等流動平台。這當中涉及三個重要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在於看清楚起點何在。作為資訊發佈者,教會/機構是應先考慮自身的期望,還是受眾的期望呢?無疑,教會/機構應該異象與使命先行,但要取得所期望的結果,卻要先從受眾的期望出發。舉例來說,以往我們會習慣不時到訪不同網站或入門網站獲取新資訊,但現在從社交網站中,我們既可知道朋友們的近況並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亦可透過朋友間的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s)及不同機構的專頁取得時事以至各種不同種類的資訊,因而令我們到訪其他網站的時間相對減少。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這種情況日趨普遍,這亦正是為何教會/機構在傳達福音和牧養資訊,「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時,更要重視「到你那裡去」,讓資訊進入受眾日常生活中。

第二個啟示是對「浪費」的解讀。一種情況是辛辛苦苦製作了資訊,卻只有很短的生命週期,不能在長時期中發揮效用,結果要不停耗費更多資源製作類似的新資訊,就像是不停往一個有破洞的水桶灌水,越灌越漏,來來去去還只是在灌同一桶;另一種是令已製作好的資訊發揮最大的潛力和效用,讓過去但不過時的資訊能在長時期中服務受眾,而新製作的資訊就可服務更多不同的需要,好比把水裝滿很多個不同的桶。你認為哪種情況才是真正的浪費呢?

第三個啟示就在於「同樣」和「重複」的資訊。資訊的核心雖是一樣,但表現形式及其作用卻因應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分別,為受眾帶來的體驗亦有差異,能令有不同期望及需要的受眾得益。舉例來說,對於教會及福音機構,網站能作為資訊大本營,社交媒體如Facebook卻能成為進入受眾日常生活的接觸點及令資訊透過可信任連繫(Trusted Connection)傳播開去的引擎,而YouTube及Slideshare則更可做到節省機構資源及進入受眾平台雙重效果。在下一篇中,會對「體驗」這個課題作進一步探討。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延伸閱讀
1. 新聞:滾滾電子浪潮
2. 研究報告:Mobile Access 2010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1年3月24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中的

百步穿楊

《戰國策》中記載有一位楚國的大夫養由基,他的箭法很好,能在百步之外用箭射中楊柳葉。養由基能百步穿楊,固然因為他的箭法、眼界、手勁等俱臻上乘。然而,相傳是有人先在他要射的楊柳葉上作了標記,他才能展示超卓的箭藝。

資訊科技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來令我們的生活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很多資源匱乏的教會及機構而言,資訊科技的普及無疑帶來很多廉宜、方便、有用的工具,就像為我們裝備了養由基的箭法、眼界、手勁。然而,如果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不釐清目標,就會變成無的放矢,不但浪費資源,甚至會帶來負面效果!

異象為本

在面對琳瑯滿目的新工具時,思量的起點應為機構的異象,而非工具。社交網絡可說是近幾年最普及的科技熱話,但很多機構在運用時 對於這些工具如何能切合機構異象的需要缺乏充分的考慮,只是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把社交網絡當成另外一個網站。有些機構更認為這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完全把它託付給技術人員。下面這個簡報,是我數月前為一個機構的同工作培訓時所製作的,當中分享了一些機構在運用多種網上平台推行事工時的考慮建議。雖然當中有些具體落實的建議在應對不同事工時會有不同考慮和選擇,但總體原則適用於不同機構,可供參考:

簡報:運用多種網上平台推行事工

由異象開始,訂定實際工作目標,再根據這些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這種做法對於很多機構都是很熟悉的。但有趣的是,不知是否因為科技的技術成份總令它像披著神秘面紗,當機構運用科技工具時,往往把整個流程倒置:先考慮用甚麼工具,再思考這些工具可為機構作甚麼。這就好比機構沒有訂定職務範圍,就聘請一個同工,然後才思考其實際工作。但試問這樣機構是憑甚麼準則去決定聘請這位同工呢?先選擇工具,機構又如何分辨這些工具是否合用呢?

在這些情況當中,機構往往面對的挑戰是對這些科技帶來的新可能性缺乏清楚的認識(又是技術的神秘面紗在作怪),而委託的技術人員又未必對機構的異象有透徹的認知,因而造成溝通斷層,不單造成資源浪費,亦令機構對運用科技留下負面印象!

科技工具的出現為我們推動大使命提供了極佳的資源,願我們都能在應用不同科技時緊記異象為本,科技為輔的原則!

「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哥林多前書九章26節)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養由基
2. 運用多種網上平台推行事工@SlideShar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1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