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

眼花撩亂

沒有恰當的表達,資訊就會變成雜訊。

請以普通話閱讀以下這段文字: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試釋是事。」

大學時看過一本奇書名為《絕聯奇文》,其中記載這一篇由國學大師趙元任在1930年代所作的同音文「施氏嗜獅史」。趙元任以其湛深的國學修養和豐富的想像力把漢語「以形表意」的特色及普通話裡同音多字的情況作了一次巧妙生動的演示。你可以想像如果你用普通話把這篇文章對你的朋友唸一遍,而不給對方看文字(character)的話,對方在聽得頭昏腦脹之餘,大概會以為你受了甚麼刺激,精神有異,有趣的內容亦會變成毫無意義的雜訊(noise)。

在社交網絡以及電子通訊的範疇中,大量的資訊令我們出現資訊超載的情況。除了眼花撩亂之外,亦無法把有用的資訊從雜訊中分辨出來。影響所及,我的體驗就是把所有訊息預設定性為雜訊,只會留意一些我期待或很熟悉的機構提供的資訊。如果你是Facebook用戶,在每天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動態消息(Newsfeed)中,你閱讀了多少?如果你有使用電郵帳戶,那你是否每天都能把所有的電郵打開而且看完當中的內容?在這些體驗當中,你有沒有試過因此錯過一些重要或有用的資訊?

一個極端的資訊超載例子
我有173,682封未讀的電郵,你告訴我為何要活下去?

資訊?雜訊?

在這種資訊超載的情況下,無論是教會及基督教機構,或是在基督徒的個人層面,要有效把福音及牧養資訊傳遞,避免其變為雜訊(noise),以期透過社交網絡進一步鞏固、深化與延伸與服事對象的關係,必須注意建立資訊表達的個性(character)。

所謂資訊表達的個性,簡而言之就是建立貫徹而鮮明的風格,讓服事的對象能留下深刻印象,並能在芸芸眾多資訊/雜訊中脫穎而出,爭取到注意力。這當中的考慮涉及有關事工的特質、視覺設計、圖像運用、編輯技巧、讀者心理等等多個不同範疇。關鍵包括要珍惜讀者的時間,以一語中的、精簡準確的方式令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要點,以決定是否作進一步閱讀;同時善用圖像的力量極其重要,一幅好的圖像能在半秒之間代替千言萬語;提供資訊的頻率、時間、與讀者的互動性等等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課題。由於篇幅所限,我會在往後數篇文章中對各個要點作進一步剖析。

我們既然知道所傳揚的訊息與別不同,絕非雜訊,如果不多花心思把具備永恆價值的生命訊息好好表達,那不是太浪費了嗎?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歌羅西書一章28節)

延伸閱讀
1. 施氏嗜獅史
* 「施氏嗜獅史」又名「施氏食獅史」。可是我還是覺得叫「施氏嗜獅史」比較好,因為這個名稱無論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發音,都能馬上領會到文章的主題。
2. Noise to Signal: Inbox Zero saves lives, people.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2月03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鄰舍

左鄰右里

中國人向來重視鄰里關係,增廣賢文有云:「遠親不如近鄰」。我自小對鄰舍的觀念都跟地理規範分割不開。「鄰」必定是「近」的,非左則右,故有所謂左鄰右里。重視鄰里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彼此守望相助,互相照應。隨著人際關係的網絡從現實世界延伸至網絡世界,社交網絡令我們有了新的守望和照應方式。

2009年4月初,英國牛津一名16歲男孩在Facebook向一名陌生的馬里蘭女孩發了一封私人電郵,暗示自己準備自殺。女孩馬上告知母親,並輾轉聯繫到英國警方。英國警方跟時間競賽,結果在3小時內找到該名男孩,救了他一命。

2009年6月,一名英國男子在網上聊天室留言聲稱將於15分鐘內自殺。一位澳洲女士看到訊息後馬上通知一位住在英國的網友,合力找出這名男子的郵遞區號,並通知當地警方。警方在男子自殺後30分鐘內抵達現場,發現該男子已半昏迷,可幸最終都能成功把他救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面有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毗鄰」,我想這兩位獲救的人必定對這句話感受良多。社交網絡確實拓闊了我們的守望空間,鄰舍守望不再局限於左鄰右里。

隔離鄰舍

除了「左鄰右里」外,廣東話口語亦有云「隔籬鄰舍」(註:隔籬即旁邊的意思),但世界上有很多另類的「隔離鄰舍」。這些本為鄰舍的人,因為政治、宗教、種族等等不同原因而產生隔閡,即使近在咫尺亦如陌路人,甚至水火不容,就像被互相「隔離」的鄰舍。

Facebook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推出Peace on Facebook專頁,希望「通過使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夠輕鬆地連接和共享他們的想法,我們可以減少世界上短期和長期的衝突。」這個專頁展示每天有多少不同的傳統敵對族群在Facebook上成為了朋友。這些傳統敵對族群包括地域上、宗教上和政治上對立的族群。Facebook的首席營運官Sheryl Sandberg解釋設立這個專頁背後的理念:「要射擊一個跟你有私交的人是否會較為困難呢?我們認為是的。當你看過一個人家裡孩子的照片後,要去憎恨這個人會否較為困難呢?我們認為是的。」

聖經教導我們所有有需要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而愛鄰舍是我們在愛主以外最大的誡命。然而,以往要關心一些有需要但卻在地域上遠離我們的人,總有相隔萬重山的感覺,除了用捐款方式,就沒有著力處。但科技的進步令我們能更容易表達我們對鄰舍的關懷。一些以前不可能的事,現在變成可能。


影片:記念貧窮 舉手之勞 10.10.10「彌迦2010」運動

10年前,全球191個國家共訂千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期望透過不同的減貧措施,在15年內令赤貧人口減半。彌迦行動今年發起10.10.10「彌迦2010」運動,動員一億基督徒在2010年10月10日祈禱、一千萬基督徒以手印方式表達支持,然後將手印送給全球其中一千名從政者,以記念貧窮社羣及提醒各國領袖兌現達致千禧發展目標的承諾。這麼大規模的動員,從前是不可想像的。現在透過社交網絡強大快速的連繫性,卻令它變成可能。以香港的情況為例,基督教扶貧機構施達基金會在香港透過Facebook舉辦「記念貧窮.舉手之勞」的活動,讓基督徒只要拍下手印照片再上傳到Facebook,都可以輕鬆地參與這個運動,為鄰舍守望。再過幾天就到2010年10月10日,你願意為身在他方、備受貧窮折磨的鄰舍們守望禱告、舉手拍照嗎?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加福音十章27節

延伸閱讀
1.UK teenager〝saved by Facebook〞
2.Suicidal British man saved by online friend in Australia
3.Peace on Facebook
4.How Facebook Is Redefining Privacy
5.九龍城浸信會張慕皚牧師講道:
誰是我的鄰舍?(一)
誰是我的鄰舍?(二)
6.施達基金會「記念貧窮.舉手之勞」10.10.10「彌迦2010」運動
「記念貧窮‧舉手之勞」10.10.10「彌迦2010」運動Facebook群組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10月08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鼓舞

鼓舞的威力

鼓舞的威力不容忽視。

前幾天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佈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與家人相處時間越長、溝通方法越多樣化,越能促進家庭和諧及心理健康。該調查的研究員也指出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並多點讚賞家人,能有效促進家庭和諧。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的研究亦指出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是令人類快樂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社交網絡延伸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亦在日常生活接觸以外,為我們提供更多樣化的溝通方式,帶來更多關顧與鼓勵他人的機會。兩位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Caroline Haythornthwaite及Lori Kendall指出網上互動不但對現實生活中的社群有正面影響,網上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亦產生協同效應,共同建構成社群成員的互相支援機制。同時,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結合,為我們創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不可或缺的溝通與資訊基建平台。它拓闊了我們溝通的渠道,配對了我們的溝通時間,消除了妨礙我們溝通的地域限制。

老友記Erwin去年暑假參加香港電台《窮富翁大作戰》節目,體驗籠屋(即床位寓所,可參見維基百科「香港人口」條目)居民生活,第一天晚上已因環境惡劣而難以入睡。凌晨四點,他在Facebook上留言抒發感受,竟然有朋友於極短時間內留言鼓勵,令他精神為之大振!在幾天遠離平日生活圈子的體驗過程中,他的家人朋友透過社交媒體就能得知他的情況,繼續為他鼓舞,並為他的身心靈代禱,陪伴他克服當中的困難與挑戰。

良性互動

前陣子我有家人因病半夜入院,凌晨時分我在醫院透過Facebook發出代禱呼籲,轉眼間就有多位朋友留言回應,表達支持,當中不乏平日絕少在Facebook現身的友好。到家人康復出院,我在Facebook留言報喜,又有多位朋友「讚好」(Like),令我得到莫大的支持。

常常會看到一些意見,質問Facebook為何只有「讚好」,沒有像YouTube般同時具備Dislike功能。我認為這正是Facebook高明的地方。方便易用的「讚好」功能令我們能簡便地表達正面的關心,促進人際關係間的良性互動。社會上已有太多令人宣洩不滿的渠道,媒體總是令我們太容易表達負面意見。Facebook這個設計令正面的回應得到發揚,實在是一大德政,由此而引發的良性互動令社交媒體的生態環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據說Facebook每天有30億個「讚好」,以Facebook登記戶口5億個計算,即每人每天起碼有6次「讚好」。如果扣除那些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等情況,平均「讚好」數字將會更高。社交媒體專家Niall Harbison認為我們喜歡「讚好」的原因非常簡單:透過「讚好」,我們可以輕易給予對方肯定,同時亦可豐富我們的社交生活。

Liking@Geek & Poke by Oliver Widder

在「讚好」的時候,我一直奉行「擇善而讚」的原則。一方面「讚好」是代表自己對某件事、某個意見、某個連結的肯定,就像印章一樣,它代表了個人認證。「讚好」用得濫了,「讚好」就失去其意義。另一方面,如果朋友留言告訴我他病倒了,我卻跑去「讚好」,那不是明擺著跟他過不去嗎?

我有好一陣子,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未能參與團契生活。透過社交媒體,我卻能繼續知道團契和團友的近況:團友病了,我能表達關心;團友生日,我能表達祝福。透過相互「讚好」,我能與團友保持交流,團友也知道我仍然存在;團友知道我忙碌奔波,會為我代禱打氣。社交網絡絕不可能代替我的團契生活,但卻在我最需要鼓舞的時候,令我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得到鞏固、深化、延伸。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四章8節

延伸閱讀
1. 港大調查 一個擁抱 一句讚賞 家庭更和諧(2010.09.27)
2. Happiness: What Makes People Happy? (2010.08.03)
3. Online interact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for real-life communities (2010.04.05)
4. Erwin分享:善用神所賜的資源
5. 《窮富翁大作戰
6. Why Do People Click 3 Billion Facebook Like Buttons Each Day? (2010.07.17)

互動平台:
Facebook(漁翁撒網@真証傳播):http://www.facebook.com/netfish.hk
網誌:https://netfishcc.wordpress.com

創作共用許可
漁翁撒網@真証傳播的文字部分由俞真(Calvin)製作,以共享創意署名-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 授權條款釋出,歡迎讀者轉載及分享。

(原文在2010年9月30日刊載於漁翁撒網@真証傳播

%d 位部落客按了讚: